8個習以為常的“好習慣”,正在毀掉健康,有人每天都在做
更新于:2025-04-06 11:28:13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保持健康的關鍵。然而,很多人並未意識到,有些習以為常的“好習慣”,竟然可能全是錯的,甚至有的人每天都在重複這些習慣!

健康時報圖

【誤區一】

冬季泡腳,水越熱效果越好

冬季睡前泡腳是個好習慣。在泡腳時,有些人覺得水越熱效果越好,不熱不燙甚至不算是泡腳。

北京世紀壇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李國菁2023年在CCTV生活圈微信公號刊文提醒,如果水太熱,即使你不覺得燙,長時間浸泡也會引發低溫燙傷,出現發白、紅腫、脫皮或水皰等情況,嚴重時可能會造成組織壞死。

成年人的泡腳最佳水溫在38℃~43℃左右;兒童對溫度極其敏感,老年人對溫度感覺遲鈍,二者泡腳的最佳水溫在38℃~40℃左右,並應當由家人先試水溫,防止發生燙傷。

【誤區二】

冬天氣溫變冷,門窗要緊閉

冬季,很多老人會選擇把門窗緊閉,窩在家中“貓冬”。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腦病科副主任醫師陳運2024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這種行為在把寒冷關在窗外的同時,也把“缺氧”的污染空氣關在了屋內。實驗顯示,在10平方米的房間里,如果門窗緊閉,讓3個人同時在室內,3個小時後,會使房間內溫度上升,二氧化碳、細菌、灰塵數量都會增加。

長時間吸入這樣的空氣,輕則會出現頭痛、頭暈、精神萎靡不振、睡眠品質差等癥狀,重則會誘發或加重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等心肺疾病,對健康十分不利。天氣晴朗時開窗通風,這是增加室內空氣含氧量最好、最有效的辦法。

【誤區三】

一勺豬油等於五副藥,豬油更營養

和其他油類相比,豬油有著無法替代的特殊香味,能夠刺激人們的食慾,讓菜更加美味。特別是老人常說:一勺豬油相當於五副藥!有些人認為常吃豬油更營養健康。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陳偉2024年在健康中國微信公號刊文指出,“一勺豬油等於五服藥”實屬無稽之談。豬油、牛油、羊油等動物脂肪中含有較多的膽固醇,攝入過多會導致血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飲食應以植物油為主,並且經常更換烹調油的種類,讓營養更全面。

健康時報圖

【誤區四】

經常腰痛背酸,睡硬板床更好

現在很多人都有腰痛的問題,有人對此給出的建議是“回家睡硬板床吧,硬板床對腰好”,於是有些人就撤掉床墊,直接鋪一張床單睡在床板上。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紀剛2024年在科學闢謠微信公號刊文解釋,由於正常人體脊柱存在“S”型生理曲線,仰臥位睡在硬板床會導致人體腰部出現懸空情況,長久以往會導致腰部肌肉無法放鬆,出現緊張酸痛、脊柱僵硬情況,進而導致勞損或脊柱曲度變直等情況的出現

建議選擇中等硬度的床墊:3:1原則。即每3釐米床墊,用手按壓可以向下1釐米。同時,床墊需有可均勻承托人體脊柱生理曲度形態的支撐能力。

【誤區五】

清淡飲食,就是要長期吃素

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醫生總會叮囑一句“注意清淡飲食”。然而,很多人對清淡飲食存在認識誤區,認為清淡飲食就是“盡量吃素,不能吃肉”。

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毛之奇2021年在人民日報健康號刊文指出,長期吃素會導致身體營養攝入不足,身體虛弱無力、面色蒼白,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長期營養缺乏,就容易引起老年失智等疾病。

所以,即使醫生的要求是清淡飲食,也要盡量葷素都吃。日常要注重均衡飲食,包括蔬菜、水果、穀物、蛋白質來源和適量的脂肪。在此基礎上再提倡口味清淡,做到少油、少鹽、少糖。

健康時報圖

【誤區六】

刷牙時間越長,牙齒越乾淨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主任醫師高雪梅2024年在健康中國微信公號刊文指出,刷牙時間超過5分鐘,並不能清除牙齒表面更多的牙垢。相反,長時間刷牙還可能損傷牙釉質和形成楔狀缺損

因此,想要達到良好的清潔效果,刷牙時間以2~3分鐘為宜。2~3分鐘的刷牙時間,足夠我們充分清潔口腔中的細菌和食物殘渣,同時又不會對口腔組織造成過度刺激。

健康時報圖

【誤區七】

土榨油純天然,營養更健康

在食用油的選擇上,很多人認為自榨油更天然、更安全,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營養師谷傳玲2023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提醒,土榨油不像超市賣的成品油,要經過真菌毒素的檢測,黃麴黴毒素必須控制在某個限量以內。土榨油的油料作物和榨油工藝中都可能污染黃麴黴毒素,導致黃麴黴毒素超標,所以土榨油千萬別吃。

【誤區八】

定期掏掏耳朵,乾淨又健康

從小到大,人們習慣性地使用各種工具,如棉簽或耳勺,以清除耳道內的耳垢。這種行為通常被視為保持耳道清潔和舒適的必要措施。然而,真相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劉玉和2024年在健康中國微信公號刊文表示,耳又叫耵聹,對鼓膜有保護作用,它能防止異物直接損傷鼓膜。耵聍含有油脂,能保護外耳道的皮膚,防止耳道因乾燥而瘙癢。聳聹具有一定黏性,能防止昆蟲進入耳道。此外,聳聹還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當人們進行咳嗽、咀嚼、吞咽等日常活動,以及睡覺姿勢發生改變時,微小的聵聹便會隨之掉出耳道。如果聳聹長得很硬很大,甚至堵住耳道,建議去醫院取出來。自己操作很容易傷害耳道或鼓膜。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