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孕育了無數生命,也見證了人類文明的興起。雖然對個人而言,地球廣闊無垠,但對整個人類而言,它卻顯得有限。畢竟,我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局限於特定區域,即使在交通發達的今天,要走遍地球的每個角落也並非易事。
地球表面的71%被海洋覆蓋,適宜人類居住的陸地少之又少,地球資源的有限性對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挑戰。如同當下熱議的“碳中和”目標,正反映了人類對資源緊缺和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
太陽系中,火星成為人類探索的焦點,但這只是浩瀚宇宙的冰山一角。太陽,這顆太陽系唯一的恆星,才是真正的主宰。它佔據了太陽系總品質的99.86%,直徑是地球的109倍,品質是地球的33萬倍,體積更是地球的130萬倍。正如蘇格拉底所言:“認識你自己”,認識到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才能更好地敬畏自然,探索未知。
行星與恆星的巨大差異源於其組成元素的不同。氫和氦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構成了恆星的主體。更重的元素則在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或超新星爆發中產生,這也限制了行星的體積。
太陽在銀河系中屬於中等大小的黃矮星,其壽命約為100億年。而體積更大的恆星,如紅巨星和超巨星,壽命則更短,這印證了“物極必反”的道理。
曾被認為是最大恆星的盾牌座UY,如今其體積已被重新估算,半徑約為太陽的755倍。而目前已知的最大恆星是史蒂文森2-18,半徑是太陽的2158倍,體積是太陽的100億倍,其龐大的體積如果置於太陽系,將吞噬土星及其軌道。與其類似的巨型恆星還有大犬座VY、仙王座MY、船帆座WY等。
史蒂文森2-18的體積相當於1億億個地球,但質量並非最高。目前已知品質最高的恆星是BAT99-98,位於大麥哲倫星系,質量是太陽的226倍。正如我們不斷刷新對宇宙的認知,未來或許會發現更大的恆星,這體現了科學探索的無限可能。宇宙的奧秘遠未被揭示,更多未知等待著我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