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載千秋·同根同祖丨5000歲古樹下感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更新于:2025-04-06 00:46:14

古樹名木被譽為“綠色的國寶”“有生命的文物”。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古樹名木共計508.1910,000 股,其中樹齡超過5000年的古樹有5棵,全部位於陝西省。近日,“樹載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國網路媒體探尋華夏根脈主題採訪團走近陝西省黃陵縣、白水縣、洛南縣,實地領略這些與中華文明史“同齡”的古樹,它們不僅是大自然的奇跡,更是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無言史書,見證著從石器敲擊到數位浪潮的文明遷徙,訴說著從未中斷的文明密碼。

黃帝手植柏,稱“軒轅柏”,為軒轅黃帝定居橋山後親手栽種,是中華民族植樹傳統的起源。樹齡約5000年,為古柏之冠,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中華第一柏”。1998年中華名樹公選養護委員會評為“中華名樹”;2018年中國最美古樹遴選委員會評為“最美古樹”;2023年全國“雙百"古樹名木推選活動中,手植柏被評為“最美古側柏”,黃帝陵古柏群被評為“最美古樹群”。

黃帝手植柏歷經風雨滄桑,依然巍峨參天、蒼勁挺拔、枝葉繁茂,昭示了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砥礪奮進的歷史見證。

2016年精心挑選的黃帝手植柏種子搭載天宮二號進入太空,隨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地球。2018年,3株黃帝手植柏擴繁苗入植廣西南寧,這是黃帝手植柏擴繁苗第一次走出陝西故土。在中華大地上,古樹的後代生生不息,接力延續5000年古樹基因。

保生柏位於軒轅廟保生宮舊址而得名,保生宮是始祖軒轅黃帝時期重要的生活、居住地,華夏中醫始祖“醫聖”天師岐伯與黃帝在此論道,形成了《黃帝內經》“養生、養心、養性”的主要精髓,開啟了中醫藥學、養生學之先河,被人們視為長壽的象徵。

如今,保生柏已成為研究古樹生長規律和生態環境變化的重要樣本。它提醒著我們,保護古樹名木就是保護自然與文化的瑰寶,守護中華民族的根脈。

軒轅廟除了這兩棵5000年的手植柏外,還有18株樹齡在3000年以上的古柏。而黃帝陵所在的橋山上共生長柏樹十萬余株,其中百年以上古柏8.6萬余株,樹齡超過千年的古柏有3萬多株。這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人工栽植最早、面積最大、樹齡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橋山古柏亦被稱為人類文明歷史的“活化石”。

西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北征朔方得勝歸來,聽聞古商道葫蘆河畔有“老君神廟”,遂前往焚香祭拜,並在廟前植下這株柏樹,賜名“老君柏”。後“老君廟”垮塌,“老君柏”仍傲然屹立,被百姓敬為“神樹”,守護著這片土地的信仰與希望。

2009年,為配合南溝門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經延安市及黃陵縣兩級政府與國內林業專家反覆研討論證,決定對老君柏實施保護性移植。這棵千年古柏由此開啟了一場堪稱“世界之最”的移植工程。在移植過程中,工程方動用國內頂尖的650噸履帶車及十軸液壓板車,實際吊裝重量達450噸。歷時4小時有餘,老君柏最終成功移栽至川莊村。此次行動不僅挽救了這株珍貴的古樹,更為我國古樹移植技術積累了寶貴經驗,開創了大型古樹保護工程的新範例。

相傳,這棵古柏是中華文字始祖倉頡親手所植。倉頡,是中國古代傳說中創造漢字的先賢,他的發明創造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棵古柏不僅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更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象徵。

倉頡手植柏的形態奇特,紋理如奔騰的河流,有學者稱之為“文化之源”。它的樹幹猶如飛流直下,捲起浪花無數,因此又稱為瀑布柏。

2020年這棵古柏的籽種搭載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進行航太育種,成為中華文明“飛向太空”的象徵。如今,白水縣倉頡手植柏繁育基地內,近千棵太空育種苗長勢良好,通過太空種子育苗,更好地延續了倉頡手植柏的基因,彰顯了中國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

洛南頁山大古柏又名“棲霞柏”,是秦嶺發現的最大古側柏。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參觀大古柏后認為,它生長於原始社會,距今已數千年。

相傳在上古黃帝時期,軒轅黃帝的左史官倉頡在洛南造字之後,帶領百姓植樹造林,這便是洛南古柏的起源。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洛南知縣陳作樞親訪此樹,並作了《頁山古柏記》。同治七年(1868年),該文章被補入《洛南縣誌》。

頁山大古柏形態奇特,樹幹上有自然形成的龍的形狀,仿佛一條巨龍在樹身中穿梭,賦予了它神秘的靈性。

作為“有生命的文物”,古樹如同“活化石”,早已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它們守護著綠水青山的生態本底,見證著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銘刻著民族發展的時代印記。

(新華網)

人機共創|AI+萬物=∞
人機共創|AI+萬物=∞
2025-04-02 12:39:21
賞絕美“瀑布”花
賞絕美“瀑布”花
2025-04-03 02:13:18
奔赴山海 打卡美景
奔赴山海 打卡美景
2025-04-03 1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