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湖北日報
4月2日,中建三局建設者在東風汽車一體化壓鑄產業化專案加緊施工。(柯皓 攝)
“兩台壓鑄機,用36輛重卡運過來,就像‘螞蟻搬家’。”4月2日,位於武漢經開區軍山新城的東風汽車武漢新工廠,一片還在緊張施工的新廠房裡,正在安裝兩條一體化壓鑄生產線。東風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製造部部長、廠房建設負責人何勝元介紹,其中一條生產線使用目前全球最大的壓鑄機,自重1200噸,鎖模力達1.6萬噸,全工序、全過程實現無人化和智慧化。
“以前生產新能源車底盤,最少需要179個零件,像拼積木一樣;應用一體化壓鑄工藝,簡化成3個部件,‘啪’一下成型,減重30%,強度反而更高。”何勝元說。
機械巨人來了
700攝氏度的鋁液冒著火苗,以極快的速度被射進模腔,其攜帶的強大動能,足以衝破鋼板;此時,壓鑄機以巨大的力量鎖住模具——這種力,叫作鎖模力。
鎖模力是衡量壓鑄機性能的關鍵指標。20世紀70年代,壓鑄機的鎖模力不到100噸,只能生產拉鍊、金屬紐扣。2019年,特斯拉使用一台鎖模力6000噸的壓鑄機,將原本由70多個零件焊起來的新能源車底盤后地板一次性壓出來。
而東風新工廠這台壓鑄機,鎖模力足足有1.6萬噸——相當於2萬頭成年非洲象一起踩在模具上,或是1600輛滿載的10噸大卡車疊羅漢壓住模具。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現場看到,壓鑄機的黑色機架正在安裝,其下,是厚1.6米的混凝土基礎,再下面,是16根基樁。“自重1200噸,加上運行時會產生巨大的力量,所以壓鑄機對基礎的承載能力要求極高。”中建三局二公司項目負責人張蒙介紹,這些基樁都經過特殊加強。
該專案去年11月開工,僅用2個月就完成鋼結構吊裝,提前7天完成壓鑄機基礎施工,為安裝騰出了時間。“我們嚴格把控施工精度,將基礎預埋件整體水平誤差從設計允許的正負5毫米優化至正負3毫米,為壓鑄機長期穩定運行提供可靠保障。”張蒙說。
1.6萬噸壓鑄機長25.6米、寬12米、高7.8米,相當於一棟三層小樓,安裝週期超兩個月。“機械巨人”暫時還停留在圖紙上,但其龐大體量從廠房上空的桁車已可管中窺豹——這3架桁車用來吊裝、更換壓鑄機的零部件,承重達到250噸級,這種型號的桁車一般使用於港口,用來搬運集裝箱。
複雜部件一次成型
這個機械巨人還會“繡花”。
被射入模腔後,鋁液在1.6萬噸的壓力下被壓實、冷卻,整個過程需要極精細的控制。如果說安裝壓鑄機是創造一個巨人,那麼,精細控制就是讓這個巨人學會繡花。據介紹,用這台壓鑄機加工4平方米的鋁件,可以在近2分鐘內對幾十個壓鑄冷卻水路進行精密控制,將鋁板厚度誤差控制在0.05毫米以內,約等於一根頭髮絲的直徑。
整條生產線也將隨之升級。
何勝元介紹,新能源車的底盤分為三部分:前機艙、后地板和中間的電池托盤。這三種部件,壓鑄機都能一次成型,其生產節拍為135秒,也就是說,每135秒就能生產一個部件,合格率將達到95%。
這些部件還要經過飛邊、檢測、打磨、機加工等工序。“整個過程完全實現自動化,全部由機械臂和AGV叉車完成。”何勝元說。
“巨人繡花”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零件數和焊接點銳減,產線將變得更短,製造成本可以控制得更精確。除了廠商,使用者也將受益:壓鑄機生產的新能源車底盤可以減重30%到40%,結構的化繁為簡能增強車身強度,這意味著續航里程的增加、用電成本的下降和安全性能的提升。
除這台1.6萬噸壓鑄機外,東風新工廠還在安裝一台1萬噸壓鑄機。兩條產線計劃在今年9月份聯動調試,正式投產後,預計年產輕量化部件20萬件,為我國新能源汽車高端製造注入新動能。(戴文輝、陳崢月)
編輯:李 茜
責編:梁唯雅
審核:姚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