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今日女報
8秒01!
3月23日,在南京世錦賽女子60米欄半決賽中,當電子計時牌閃出這個數位時,整個南京體育館都沸騰了。
是吳豔妮!那個化濃妝、秀紋身、穿誇張戰袍的“花架子”運動員,打破了塵封11年的全國紀錄。4天后,世界田聯新積分榜揭曉,吳豔妮登頂亞洲第一。
一直以來,吳豔妮都是中國女子運動員里的“顯眼包”。這一次,她終於用成績擊碎了所有的流言蜚語。又美又颯的她能有今日成就,除了得益於教練團隊的精心培育,父母的“慢養哲學”也功不可沒。
1起跑線上的“慢教育”
——天賦與耐心的平衡術
吳豔妮從3歲開始學習舞蹈,特別擅長孔雀舞和傣族舞,父母甚至為她規劃了職業舞蹈發展路線。但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2009年春天,小學五年級的吳豔妮被縣體校的教練看中,開啟了“田徑之路”。
不得不承認,和六七歲就開始系統訓練的運動員相比,吳豔妮的“起跑線”落後了一些。長年的舞蹈練習讓吳豔妮的肌肉張力比較弱,在短跑訓練中速度提升偏慢。這也導致有一段時間,她在賽場上的表現平平,甚至一度被同齡人甩在身後。
但吳豔妮的父母從不焦慮,尤其是曾經也是一名短跑運動員的母親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們更希望她先享受運動,而不是被成績綁架。”
2014年,在教練的建議下,吳豔妮開始專攻跨欄,深厚的舞蹈功底驟然變成了優勢,出色的協調性、靈活性和柔韌性成為她馳騁欄架的秘密武器,開朗的性格、富有好勝心更是她的加分項。
2016年和2017年,吳豔妮代表四川相繼出戰全國田徑錦標賽和全運會,均奪得女子100米欄季軍;2018年,她在全國田徑錦標賽上奪冠,13秒17的成績超越同年亞運會冠軍成績,由此嶄露頭角。
2023年成都大運會上,吳豔妮以12秒76的驚人成績摘銀,刷新個人最佳,同時拿到2024年巴黎奧運會參賽資格,也向世界證明瞭“慢”的力量。
當許多家長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而使出渾身解數時,吳豔妮的經歷告訴我們:憑時間贏來的東西,時間肯定會為之作證。
賽場外的“心理教練”
——家庭情緒價值的力量
2023年杭州亞運會,以吳豔妮的實力和狀態,她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奪冠熱門之一。
母親提前一個月買好門票,組織親友團去杭州觀賽,並預訂了一個包廂準備為吳豔妮慶功。
10月1日晚上,女子100米欄決賽,吳豔妮跑出了12秒77的好成績,排名第二。還沒有等到最終官宣,她就自信地披上國旗繞場一周,並接受了一些媒體的採訪。
很快,反轉就來了,裁判組宣布因為吳豔妮搶跑,個人比賽成績取消。
賽后吳豔妮表達了對這次搶跑事件的抗議,聲稱是受到了身旁選手的影響才導致了搶跑。
爭議事件迅速登上熱搜,輿論四起,吳豔妮甚至遭到網暴。
母親第一時間站出來支援吳豔妮,表示一場比賽結束,結果已經不重要了。不論奪冠與否,女兒都是她的驕傲。
隨後,吳豔妮在微博上發佈致歉信,表示辜負了所有人的期待,尊重裁判組的最終決定,尊重規則和比賽,也向完賽的隊友和對手們表達祝賀。
一個月後,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女子百米欄決賽上,吳豔妮以13秒14的成績奪冠。亞運會搶跑陰影已經被她狠狠踩在腳下。
競技體育的殘酷在於勝負只差毫釐,而決定這毫釐的,有時不是技術,而是心態。運動心理學研究顯示,家庭的情感支援能將運動員的抗壓能力提升40%。
我們總是強調運動員要有一顆“大心臟”,而“大心臟”的底氣是:無論賽場上多麼不堪,在賽場外,總有一雙手願意緊緊擁抱你。
“高調”的另一種定義
——信任與放手的智慧
在南京世錦賽上創造歷史后,吳豔妮高調地對記者大喊:“告訴你們,吳豔妮是靠實力說話的。現在國家紀錄是我吳豔妮的。”在她的微博上,也放出了“對手們都放馬過來,我們一起比出精彩的比賽”的豪言。
高調一直是吳豔妮的標籤之一。有人批評她太狂,她毫不在意:“我在賽場上低調幹啥,我是去戰鬥的。”
其實,這份“高調”並不是憑空而來,那是吳豔妮對自己的高度認同,源於家庭給予的充足愛與信任。
小時候,吳豔妮被父母給予了充分的自由。她和小夥伴一起在大院裡掏馬蜂窩、翻牆摘梨、到處瘋跑,天性被充分釋放。在聲樂、古箏、畫畫等一堆興趣班裡,最後把舞蹈堅持了下來,這完全是由吳豔妮自己做出的選擇。從舞蹈改成練田徑並成為職業選手,這麼重大的人生選擇,也是父母和吳豔妮一起分析利弊后做出的決定。
吳豔妮在成績上有了一點點進步,都會被母親無限放大。“偉大的藝術家”“世界冠軍”,這些聽起來特別誇張的詞語,讓吳豔妮把自信刻進了DNA,化成巨大的力量,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
馳騁在賽道上的吳豔妮光芒四射,站在她身後的家庭教育一樣熠熠生輝——沒有響亮的宣言,只有耐心的等待、溫柔的托舉和信任的放手。在這個崇尚“速成”的時代,她的成長故事提醒著我們:一切光采奪目的美好,都是在時間磨洗下慢慢結出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