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網
新華社太原4月1日電 題:太原:黃土高原上的山水之城
新華社記者馬曉媛
沒到太原之前,很多人會猜想這座城市:地處黃土高原,大概植被不多;煤炭大省省會,一定灰頭土臉。然而,來到之後,刻板印象很快被打破。這裡城市景觀的底色是綠的——三山環抱,一水中分。
在市區的大道上行駛,無論向東、向西還是向北,常常會在林立的樓宇間捕捉到遠處的一抹峰巒。從市區驅車,不到半小時,就能融入那些青綠褶皺中。人們閒聊時說起天氣,總會來一句:“今天天氣不錯,西山都看得清清楚楚。”
城市規劃專家介紹,呂梁、太行兩大山脈在山西中部呈合抱之勢,形成了“幾”字形山體,太原就位於“幾”字的內彎中,成就了“三面環山”的獨特地貌。這樣的地理條件易守難攻,因此歷史上的太原一直是軍事重鎮,被稱為“中原北門鎖鑰”。
太原的山,並不“喧賓奪主”。山給城空出了大片平地——“太原”之名也由此而來。太者,大也;原者,高平曰原,廣平曰原;太原就是高地上的大平原。
因為有山的厚愛和水的滋養,太原在2500多年前就已建城,擁有悠久的城市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專家告訴記者,隨著城市發展擴張,“幾”字內彎里的平地難以滿足需要,為此,太原將南部地區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同時控制東、西、北三個方向的大規模城市建設,避免城市建設對山體環境的侵佔,維護好太原的地貌特色。
一般來說,北方城市不乏山的雄渾卻少了一點水的靈動,但太原不同: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穿城而過,發源於東西兩山的13條支流從兩岸匯入汾河,形成魚骨狀河道網路,有“華北最大人工湖”之稱的晉陽湖宛如明珠鑲嵌在城西南,更有晉祠泉、蘭村泉這樣的岩溶泉域分佈南北,從而造就了豐富的水景觀。
在這裡,水與城相融,與人相親。汾河城區段43公里全部進行了公園化改造,人們可以在北段的濕地公園看候鳥嬉戲,在南段的開闊水道看賽艇逐浪,在中心段的璀璨燈光里看城市繁華,還能泛舟河上遍覽兩岸風光。在絕大多數河段,人們都可以直接用手感受水的清冽。到了夏天,很多人會帶著孩子在河邊支帳篷、撈蝌蚪。
分佈於東西兩岸、與汾河並行的自行車專用道總長達75公里,全部用彩色陶瓷顆粒鋪就,成為城市一道靚麗風景線。
不同的時間,自行車道上有不同的人:早晚高峰,有通勤的上班族;夜幕降臨,有裝備專業的騎行愛好者;公休日里,有歡笑的孩子……
站在晉陽湖邊,西山彷彿近在眼前,山在水中,水在山下,元好問筆下的“水上西山如掛屏,鬱鬱蒼蒼三十里”有了實景。登上西山,大河大湖盡收眼底,無邊光景令人讚歎。
山水賦城市以形,城市予山水以魂。
行走在全長229.5公里、呈倒“U”型的東西山旅遊公路上,會不時看到人文古跡的指引路牌。這裡面有首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現存最早的古典祠廟園林建築群晉祠,有可一覽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精美石窟藝術的天龍山石窟,有極為罕見的道教石窟——龍山石窟,還有店頭村、程家峪村、青龍鎮村等各具特色的古村落……通過這條公路,城市與景區相連。
“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並州。”太原這座城市,讓黃土高原的山水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