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非洲沒有熊?這可能比想像得要複雜
更新于:2025-03-31 23:35:11

上面這張地圖展示的是現代熊類的分佈,從地圖中可以看到,現在非洲竟然沒有熊的存在。

要知道熊是一種適應能力極強的“通才型哺乳動物”, 它們能夠生活在森林、草原、高地、山區....等等各種環境類型中;

它們是雜食性的,幾乎什麼都能吃,而且捕食能力也不弱,保護自己的能力更是不差;

另外,相對於其它大型哺乳動物,它們總體上種類繁多,它們也已經分佈在幾乎所有胎盤哺乳動物出現的地方。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澳大利亞也沒有熊,這是因為這塊土地本身就不是胎盤哺乳動物的陸地,在胎盤哺乳動物出現之前,該陸地就已經分離了出去。

但是非洲不同,它一直與其它大陸有一定關聯,所以非洲沒有熊,這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似乎都非常不符合邏輯。

那麼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熊沒有出現在非洲?

在繼續討論之前,我們必須清楚,非洲在過去是有熊的,而且撒哈拉沙漠以北地區的熊剛剛才滅絕沒多久。

阿特拉斯熊就是那個剛剛滅絕的非洲熊類,它們生活在北非阿特拉斯山脈地區,被認為是棕熊的一個亞種。

△ 阿特拉斯熊

阿特拉斯熊是獵槍發明的第一批受害者,據信最後一隻阿特拉斯熊死於1870年的摩洛哥北部,被獵人射殺,而這時候獵槍剛剛出現沒多久。

而撒哈拉以南地區則只在南非和衣索比亞發現了熊化石,它們屬於郊熊屬(Agriotherium),這是一個已滅絕的熊屬,

△ 郊熊體型巨大

郊熊在熊家族中非常著名,因為它們是已知最大的食肉目成員之一,它們大約在1160萬年前進化,然後在大約258萬年前滅絕,除了非洲之外,過去它們還遍佈亞歐大陸和北美。

總得來說,熊在非洲只是在撒哈拉以南地區“斷檔”了250多萬年而已,而在以北地區它們一直存在,只是因為近代的人類活動,導致了它們滅絕而已。

一些人認為撒哈拉沙漠在最近幾千年才形成,不過我查到該地區可能早在530萬至260萬年前就已經開始進入了完全沙漠和部分稀樹草原交替出現的情況了。

所以,在郊熊之後就沒有其它熊出現非洲南部,我覺得第一個原因很可能和撒哈拉沙漠地帶的存在有關係,它阻斷了熊繼續向南遷徙,或者讓熊遷徙變得異常困難

那麼,為什麼在撒哈拉沙漠地帶形成之前,除了郊熊之外,也沒有其它熊進入非洲,並在非洲定居呢?

△ 幾種已滅絕的熊的體型比例

熊的演化遷徙之路

現代有八種熊,被分為三個亞科——熊亞科、大熊貓亞科和眼鏡熊亞科,其中大熊貓亞科和眼鏡熊亞科現存都只剩下一種熊。

不過,熊在過去會更加繁榮,根據現有的發現,它們開始於380010,000 年前,北美洲一種浣熊大小、長相上有點像現代鼬科動物的哺乳動物——被稱為Parictis

Parictis只被發現了一塊帶有兩顆前臼齒的下顎碎片的化石,所以它的歸類一直被修改,化石早在1893年就已經被發現了,但直到1998年才被歸入熊科,成為已知最早的熊科成員。

之後,這些小型熊科動物開始從北美出發,通過白令海峽交替出現陸橋輻射到了亞洲,並且飲食和體型發生了巨大變化。

大約200010,000 年前,祖熊屬(Ursavus)開始在亞洲出現,它便是現代三個熊亞科的祖先。

△ 祖熊頭骨化石

Ursavus elmensis是祖熊屬的最早成員,它被稱為黎明熊,大約生活在160010,000 年前,一般認為它就是最早的、無可爭議的熊物種。

黎明熊身高已經達到70多釐米,善於攀爬,具有獨特的雜食性牙齒,長相可能與現代貉相似。

祖熊及其近親們獲得了巨大成功,它們在亞歐大陸,以及北美地區開始變得多樣化。

△ 巨型短面熊和人的對比

到了大約100010,000 年前,短面熊(Tremarctinae)開始在北美出現,這個熊亞科物種成為更專業的食肉動物,它們的體型也得到了巨大突破——巨型短面熊的體重甚至超過了600公斤,並且在200萬年前巴拿馬陸橋出現後向南美洲遷徙,留下今天眼鏡熊亞科的唯一物種——眼鏡熊。

△ 眼鏡熊

與美洲大陸的熊不同,歐亞大陸的熊科動物並沒有傾向於變大,而是變得更慢,主要以雜食為主,期間甚至誕生了一個專吃竹子的分支,也就是大熊貓亞科,它們在大約700-800萬年從祖熊的一個分支中分離出來,並直到今天沒有太多變化——至少飲食不變。

而熊亞科的六個物種則是由奧弗涅熊(Ursus minimus)進化而來,大約280-500萬年,奧弗涅熊在歐亞大陸獲得巨大的輻射和變化。

其中棕熊在120-280萬年前分離出來,而北極熊則是最新的熊,它們被認為是在20萬年前由棕熊進化而來。

為什麼熊沒有在非洲南部多樣化?

只要簡單整理熊的演化之路,就不難發現,熊確實很少進入非洲南部地區,即便是在撒哈拉沙漠形成之前。

所以,肯定還有某種因素阻擋了熊的前進,這裡我能想到的可能就是貓科動物的存在

我們前面提到的非洲郊熊滅絕的原因,被認為就是競爭失敗,它們根本無法和非洲的貓形亞目食肉動物競爭,即便非洲郊熊可能主要以植食和食腐為主。

食肉目胎盤哺乳動物很早開始就分裂成兩類——犬形亞目和貓形亞目,這兩類似乎永遠是都在競爭,如今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只要犬形亞目豐富的地方,那麼貓形亞目就必定很少,反之亦然。

△ 非洲野犬

熊是屬於犬形亞目,而非洲南部基本是貓形亞目的天下,只有一種犬形亞目動物取得一定成功——就是非洲野犬,這和它們的群居能力有很大關係。

不過,非洲野犬目前是最瀕危的非洲較大食肉動物之一,它們甚至比獵豹還瀕危,可見它們混得也不咋地,所以環境稍有變化就快混不下去了。

熊在撒哈拉沙漠阻斷它們遷徙之前,可能也在不停嘗試進入非洲南部,但是除了非洲郊熊之外,基本沒有獲得一定成功的物種。

但顯然郊熊也與現代的非洲野犬一樣,生存空間被貓形亞目動物嚴重擠壓,沒有出現多樣化,並最終在環境出現一定變化時走向滅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短面熊的滅絕很可能也和大型貓科動物遷徙到美洲有很大關係。

或許,熊這種“不入流”的食肉動物,在更加專業化的貓科面前,確實沒有那麼強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