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要買!”孩子抱玩具不撒手,奶奶高情商做法獲讚
更新于:2025-03-31 19:31:51

逛商場時,我遇到一件事,感觸很深。

那天人不算多,我正好買點日用品。

路過玩具區時,忽然聽見一個孩子在那兒哭鬧。

一個五六歲的男孩,抱著一個大恐龍玩具,眼淚掛滿了臉,嘴裡喊著:“我就要買這個!我就要買這個!”

媽在旁邊,一個勁兒地哄:“家裡不是有了嗎?咱不買了啊,回家還有別的玩具。”

孩子根本不聽,死死抱著那個恐龍,一副不達目的不甘休的架勢,腿一彎就坐地上了,嘴巴一撇,哭得更厲害了。

你要說他是真的想要吧,其實也未必,就是在那一刻盯上了。

誰家孩子沒鬧過這出?

媽有點著急了,拉也不是,不拉也不是。旁邊開始有人看熱鬧,她臉上掛不住,又尷尬又無奈。

就在這時候,孩子奶奶走了過來。她不急不慌,慢慢蹲下身子,伸手摸了摸孩子的腦袋,輕聲說:

“你要是真喜歡,那我們就不買了,奶奶回家給你做一個,好不好?”

孩子一愣,哭聲立馬小了些,抬頭看著奶奶:“做一個?”

奶奶笑了笑:“對呀,上次咱不是做過小飛機嘛,這個恐龍,咱們用紙殼、剪刀,一塊做個更大的,比這個還厲害。”

孩子眨巴眨巴眼睛,猶豫了一下,竟然自己鬆了手,把玩具放回了貨架。

那一瞬間,連旁邊圍觀的幾個人都“哎呀”一聲:“這奶奶,太有招兒了!”

有個年輕媽媽小聲嘀咕:“我家孩子要是也能這麼聽話就好了。”

我在一旁聽得清清楚楚,不光佩服,更是心裡咂摸出味兒來。

這位奶奶,真是有智慧。

現在很多家長面對這種事,要麼是直接吼:“別給我鬧,回家收拾你!”

要麼就是心一軟:“行吧行吧,別哭了,買給你。”

結果是什麼?

孩子知道了,只要哭,爸媽就讓步。這一讓,下一次就更不好管了。

其實啊,孩子不是不能講道理,只是大人得找對方法。哭鬧的時候,你跟他對著來,他就更鬧。

你要是能蹲下來,溫柔地說話,講一個他感興趣的替代方案,說不定就能把問題化解了。

一:這位奶奶聰明在哪兒?

奶奶的聰明,在哪兒呢?

她沒有直接說“不許買”,也沒哄騙,而是轉了個彎:

把“買”變成“做”,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玩具本身引導到“動手一起做”的過程中去。

既保住了孩子的情緒,又守住了家長的底線。

這,就是經驗。

有時候,孩子不是非要某個玩具,他要的是關注,是成就感,是被認同的感覺。

奶奶那句話,既不冷漠,也不嬌慣,而是給了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

孩子一感受到被尊重,他反而願意妥協。

我們小時候,哪有那麼多玩具?

破布做的娃娃,土裡刨出來的小車,不也是玩得不亦樂乎?

但現在的孩子呢,家裡一屋子的玩具,還動不動就哭著要新的。

不是他們不懂事,是我們太容易妥協了。

還有一句老話:“慣子如殺子。”說得一點不假。

很多時候,真正害孩子的,不是外人,而是過度心軟的父母。

這位奶奶之所以讓人佩服,不只是她會“勸孩子”,而是她懂得怎麼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立住家教的規矩。

而規矩,是一個孩子一生的底子。

很多孩子在超市看到糖果、玩具,非要買,不買就哭,一哭就是十幾分鐘,鬧得家長滿頭大汗,左右為難。

有的家長兇一點:“不許買!”孩子哭得更厲害。

有的家長寵一點:“行行行,買給你。”孩子每次都得逞。

但最聰明的辦法,不是“打壓”,也不是“妥協”,而是像那位奶奶一樣,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再慢慢引導他去理解:

不是所有想要的東西,都可以馬上得到。

二:孩子,其實是一面鏡子

孩子,其實是一面鏡子,大人怎麼做,他就怎麼學。

你在商場里一讓步,他就學會哭;

你在關鍵時候站住立場,他就學會控制。

教育孩子,有時候一句話頂得上一百次吼叫。

這世上,最貴的教育,不是花錢上的早教課,而是大人自己的一言一行。

很多人,面對孩子哭鬧時,知道如何智慧化解。

他們知道:孩子不是不講理,只是得用對方法。

那天商場里的那一幕,我一直記到現在。

不是因為那孩子多聽話,而是因為那位奶奶,看似一句輕描淡寫的話,背後藏著幾十年做人的智慧。

這種智慧,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一學。

你家有沒有遇到過這種“非買不可”的時候?你是怎麼處理的呢?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