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3 月 31 日消息,IT之家從廣西師範大學官網獲悉,本月初,由廣西師範大學、英國 Alder Hey Children's NHS Foundation Trust、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中國南方婭懷洞遺址晚更新世人類化石的面貌復原》(Facial approximation of a Late Pleistocene human fossil in the Yahuai Cave, southern China)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考古科學》(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在線發表。這項研究是對距今約 1.6 萬年的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頭骨的幾何形態分析和三維面貌復原,為探討華南地區早期人類的體質特徵以及人類面部形態特徵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方法和參考資料。
婭懷洞遺址是中國南方重要的史前洞穴遺址,該遺址出土的人頭骨是華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具有確切地層層位和可靠測年的完整人類頭骨化石。研究團隊利用非剛性配準演算法完成了婭懷洞遺址古人類頭骨的虛擬修復;進一步採用三維幾何形態測量方法,定量分析和比較了婭懷洞遺址頭骨與現生人頭骨間幾何形態的共性和差異,研究結果表明婭懷洞遺址頭骨的尺寸大於現生人女性的頭骨,其幾何形態位於現生人男性和女性的重疊區域,但其形態相對更接近於女性,表現為更隆起的額骨。研究團隊對婭懷洞遺址頭骨的面部和顱穹窿上部的形態分別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其與現生人頭骨具有較為顯著的形態差異。
研究團隊依據現生人的顱面形態關係和解剖學知識,提出了婭懷洞遺址古人類頭骨的計算機輔助面貌復原方法,並開發了計算機 3D 面貌復原軟體。通過分析頭骨幾何形態的對稱性和類比生成不同胖瘦體態的面部軟組織分佈,一定程度提高了婭懷洞遺址古人類面貌復原結果的準確性。研究團隊根據面貌標誌點和半標誌點,採用三維幾何形態測量方法定量分析和比較了婭懷洞遺址復原面貌的形態特徵。研究結果表明,復原面貌的尺寸大於現生人的面貌,其頭骨的形態特徵與復原面貌的形態特徵基本一致。此外,研究團隊結合美工建模和繪畫技巧,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全新世中期古人類的面貌形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