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家公募業績出爐,9家凈利潤超10億,近半數凈利縮水,公募降費影響顯現
更新于:2025-03-31 09:19:35

財聯社3月30日訊(記者 周曉雅)隨著券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上市公司2024年報披露,多家公眾呼籲基金公司的2024年經營業績也浮出水面。

財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36家基金管理人披露2024年經營業績。整體來看,這36家基金管理人2024年凈利潤合計為272.98億元,較2023年增加了7.8億元。不過,實現了凈利潤同比正增長的基金管理人僅為19家,佔比剛過半。

各家凈利潤增減,既受到了行業費率改革的影響,也與管理人自身的產品佈局、發展方向息息相關。

目前,有9家基金管理人凈利潤超10億元,由高到低依次為易方達基金(39億元)、南方基金(23.52億元)、華夏基金(21.58億元)、工銀瑞信基金(21.1億元)、廣發基金(20億元)、富國基金(17.51億元)、招商基金(16.5億元)、匯添富基金(15.47億元)、博時基金(15.28億元)。

頭部效應顯著

2024年,易方達基金營業收入、淨利潤雙雙仍居行業首位。廣發證券2024年報提到,易方達基金的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達到2.05萬億元,較2023年終增長22.43%。去年易方達基金去年營業收入同比下滑了3.13%,至121.09億元;淨利潤則是增加15.33%至39億元。

跟隨其後的南方基金則在去年迎來營業收入、淨利潤的雙增長。2024年,南方基金實現營業收入75.23億元,較2023年增加11.59%;淨利潤為23.52億元,較2023年增加16.92%,超過華夏基金。華泰證券年報提到,南方基金持續優化產品佈局和業務體系,積極打造以數智化、平臺化為支撐的價值創造能力,截至去年底管理資產規模合計人民幣2.47萬億元。

華夏基金也在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80.31億元,較2023年底增加7.04億元,增幅為9.61%;實現凈利潤21.58億元,同比增加1.45億元,增幅7.2%。

工銀瑞信基金2024年凈利潤也達到21億元,同比增長8.65%,暫列銀行系公募基金公司之首。

在與2023年的凈利潤排名相比,工銀瑞信基金的凈利潤已超越廣發基金。廣發基金則在2024年實現營收72.6億元,同比減少5.01%;淨利潤為20億元,同比增加2.56%。

富國基金、招商基金、匯添富基金、博時基金等4家公司2024年凈利潤也在15億元以上。與2023年相比,富國基金、招商基金出現凈利潤下滑,而匯添富基金、博時基金則是凈利潤增長。

目前,淨利潤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的凈利潤合計值為199.06億元,佔36家基金管理人凈利潤總額的72.92%,行業的頭部化效應依舊顯著。

增規模不增收入

雖然頭部優勢依舊,但如果從收入端來看,前述的凈利潤前十家基金公司,半數去年的營業收入均出現同比下滑,這也是費率改革下的直接結果。

作為基金公司的最主要收入來源,管理費收入對公司整體營收較大,而去年更多基金降費率,基金公司整體多出現增規模但不增收入的情況。

比如,截至去年底,廣發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規模合計1.47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19.93%;剔除貨幣市場型基金后的規模合計8403.56億元,行業排名第三。而Wind數據顯示,廣發基金已披露的396只公募產品,去年合計的管理費用為58.43億元,較2023年增加33只產品卻減少12.21%管理費。

營業收入稍有下滑的萬家基金,截至2024年底公募管理規模合計4998.63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26.81%。但Wind數據顯示,該公司目前已披露年報中,旗下公募產品2024年底合計管理資金資產較2023年增加25.78%,但管理費減少4.11%至16.58億元。

收入的下滑,對基金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募基金公司的經營也帶來較大挑戰。納入統計的基金管理人中,16家去年營業收入出現下滑;這些下滑的公司中,超七成凈利潤同步下滑,僅有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匯添富基金、中海基金等4家管理人實現增利。

除了中海基金因原有基數較小,去年得益於債基公募規模增長,公司扭虧為盈;其餘增利的均為頭部公司。中泰資管去年凈利潤4767.09萬元,同比減少1.74億元,減幅達78.57%。中泰證券年報提到,中泰資管公募基金規模和業績持續提升,公募化轉型取得積極成效,但去年中泰資管手續費收入減少及銷售費用等增加。

此外,由於去年債牛行情,債基規模攀升主動權益基金下滑,成為行業共同趨勢。中基協數據顯示,去年混合型基金規模縮水4438.53億元,而債基規模增加1.53萬億元。同時,被動化投資背景下,以被動指數型基金為主的股票型基金規模增加1.62萬億元。

但相較於主動權益基金,債基、被動指數型基金整體管理費率較低。以往主動權益基金規模比重較大的基金公司,即便近年加大發力債基、被動指基等,短期也難以抵消規模流失的影響。

比如,交銀施羅德基金是目前披露數據的公司中,去年凈利潤下滑最多的一家。數據顯示,去年公司實現凈利潤8.79億元,較2023年減少3.22億元,減幅為26.81%。交通銀行年報提到,去年,交銀施羅德基金加速布局被動指數產品以滿足客戶資產配置需求。

而Wind數據顯示,公司去年公募基金管理規模5374.22億元,增長502.38億元,但非貨公募規模縮水449.17億元,其中混合型基金規模縮水了250億元。

費率改革影響仍在持續

納入統計的基金管理人中,去年實現營收、淨利潤雙增長的則有11家,不乏近年ETF產品發展勢頭較強的基金公司。

比如,華泰證券持有49%股權的華泰柏瑞基金2024年實現凈利潤7.3億元,較2023年增加2.28億元,增量僅次於同是華泰證券持股的南方基金,增幅為45.53%。去年,該公司營業收入23.13億元,較2023年增加31.69%。

從管理規模來看,截至去年底華泰柏瑞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合計6882.08億元,其中公募業務管理資產規模6691.86億元。其中,非貨ETF規模4707.04億元,排名行業第三。年報提到,去年華泰柏瑞不斷優化產品設計和投資策略,持續豐富產品線品類,指數類基金規模增長明顯。

值得留意的是,去年11月以來,頭部大型寬基迎來集中降費,降費對ETF管理人的2025年營收凈利的影響或更顯著。

也有基金公司依靠來自公司自身和股東的資源稟賦,實現特色化發展,也帶來凈利潤的攀升,中金基金就是其中一家。數據顯示,中金基金去年實現營收4.58億元,同比增長30.34%;淨利潤為1.0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70.17%。

為何凈利潤快速增長?中金公司年報提到,中金基金去年積極豐富產品線佈局,推出多支匹配各類市場需求的產品,並通過加強投研能力建設,逐步積累中長期業績,保障公司業務經營穩健發展。去年新發5只公募基金,其中3只為REITs,公募REITs管理規模持續保持行業前列。

截至2024年末,中金基金管理公募基金規模增長至2073.3億元,同比增長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