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市場三大數據變化:終止數量降下來,在審不足200家,新增輔導備案下滑60%
更新于:2025-03-26 01:15:47

財聯社3月25日訊(記者 陳俊蘭)IPO收緊週期仍在持續,同比來看,無論是在審數量還是新增輔導備案,都有較大的縮幅。

財聯社記者據易董梳理髮現,截至3月23日,IPO在審數量僅剩下195家,同比下降67.72%,已不足去年同期三分之一。在新增輔導備案專案方面,年內共新增79家,同比下降59.89%,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18家。

而發行上市方面,今年以來,發行上市家數共計23家,同比減少11.54%;募集資金總額139.85億元,同比減少35.61%。不過與之相對的是,IPO終止數量有所減少,易董數據顯示,截至3月23日,IPO終止數量為47家,均為主動終止,終止數量同比下降41.98%。

為何在審數量一減再減?財聯社記者從投行人士瞭解到,主要是受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總結下來,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面,一是監管政策持續趨嚴;二是審核標準的提升和現場檢查力度的加大,出清效應顯現;三是部分擬IPO企業自身經營狀況受巨集觀經濟環境影響顯著,導致申報企業減少;四是近期部分企業過會後的註冊及批文獲取速度明顯提升,這種出口端的加速推進在客觀上也減少了排隊在審項目的數量。

對於這種減少趨勢,某頭部券商投行部門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當前在審企業數量的急劇下降並非長期常態,隨著監管部門近期不斷傳出鼓勵企業申報的消息,預計未來在審企業數量將逐步回升,並最終達到審核數量與過會數量之間新的動態平衡。雖然未來市場環境可能不會恢復至前幾年極為火熱的水準,但大概率會明顯優於當前狀態。

在審數量已不足200家,同比下滑超六成

易董數據顯示,截至3月23日,IPO在審企業為195家,與去年同期604家相比,已不足去年同期三分之一。目前,各板塊的在審專案數量情況分別為,北交所93家、滬主機板33家,創業板26家、深主機板25家、科創板18家。

共有45家券商擁有在審專案,整體來看,馬太效應明顯,排名前十的券商佔據了六成份額。具體來看,中信證券在審專案最多,為18家。其次為國泰君安證券(16家)、中金公司(14家)、中信建投證券(14家)、招商證券(12家)、海通證券(10家)、國投證券(10家)、華泰聯合證券(8家)、國金證券(8家)、廣發證券(7家)。

有6家在審專案的分別是東興證券、民生證券以及東方證券承銷保薦;開源證券有5家在審專案;西部證券和東吳證券分別為4家。申萬巨集源證券承銷保薦等6家券商有3家在審專案。擁有2家在審專案的券商有6家;擁有1家在審專案的券商則有15家。

從板塊分佈來看,北交所成為當前IPO申報主力,數據顯示,北交所在審專案93家,佔比47.69%,同時也反映出對於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定位與政策支援。

從行業分佈來看,主要聚焦戰略領域。半導體、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硬科技領域專案佔比上升。綠色經濟、數字經濟相關企業,如碳中和、人工智慧更受青睞。

新增輔導備案專案79家,同比下滑59.89%

隨著IPO逆週期調節持續推進,輔導備案環節的影響也明顯呈現。易董數據顯示,截至3月23日,三大交易所共新增輔導備案企業79家,與去年同期197家相比,下降59.89%。其中,69家處於持續輔導階段,10家已終止輔導。從板塊分佈來看,依舊是北交所佔比更多,共有39家企業,佔比56.52%。

年內共有27家券商參與今年新增輔導備案的專案。其中,中信證券以11家位居榜首,市場份額佔比13.25%。排名靠前的還有中信建投證券、國投證券等券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頭部券商,銀河證券則略顯“掉隊”,年內暫無新增輔導備案專案,與之相對的是中小券商的排名正在逐漸靠前。

從每月新增輔導企業趨勢來看,輔導備案企業數量逐月遞減。根據易董數據,1月至3月,IPO輔導備案企業數量分別為28家、23家和18家。但目前3月尚未收官,數據走勢仍存在變數,可持續留意後續動態。

IPO正趨向新常態化?

過去一年半內,IPO市場經歷了持續調控,監管層通過公開表態釋放出恢復IPO常態化的部分信號,但同時強調不會回歸大水漫灌式的高速發行。2024年11月,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專題座談會上指出,監管層將統籌推進融資端與投資端改革,逐步實現IPO常態化,積極培育耐心資本,並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

那麼在此背景下,IPO新常態化是否值得被期待?記者多方瞭解到,總體來看,市場普遍預期A股IPO發行將在2025年逐步恢復常態,但這種“常态”並非簡單回歸以往的高速擴容,而是在市場承受能力範圍內的有節奏增發。只有當巨集觀環境、市場資金和擬上市企業品質三方面條件均趨成熟,IPO發行節奏的正常化才能真正實現。未來IPO常態化發行更像是在各方“邊走邊看”下的小心求索,既要避免再次出現發行過快而導致的市場壓力,也要防止過快擴容傷及市場信心。只要市場各項條件允許,監管層將適時提供政策支援,逐步將IPO發行引回健康常態,實現資本市場的良性迴圈。

對於恢復常態化發行,基於政策支撐方面,業內人士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明確板塊定位。進一步明確各板塊定位(如主機板“大盤藍籌”、科創板“硬科技”),正面宣傳具備代表性的範例,推動“示範效應”;後續建議根據市場發展和企業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和完善各板塊的上市條件,使其更加科學合理,既能保證上市公司品質,又能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的融資需求。

二是引導長期資金入市。進一步吸引險資、外資等中長期資金進入A股市場,緩解IPO供給增加對流動性的衝擊。例如,可推動境外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認購寬基指數基金等產品。此舉既能為IPO常態化后的A股市場提供持續流動性支撐,緩解供給擴容壓力,又能通過長期資金的價值投資屬性平抑市場波動,推動投融資兩端形成良性互動。

三是完善退市機制。進一步完善退市制度,加強對不合格上市公司的清理力度,實現資本市場的優勝劣汰,為優質企業騰出發展空間,促進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

成都上市公司+1
成都上市公司+1
2025-03-27 2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