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精神是否天生?或者說,少年時期的經歷是否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的商業成就?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前董事長、CEO和首席軟體設計比爾·蓋茨和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沃倫·巴菲特的童年故事給出了令人深思的答案:他們並非天賦異稟的天才,而是主動創造機會的行動派。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果敢決策與持續奮鬥的必然產物。
勇氣是偉大事業的第一步
12歲的賈伯斯鼓起勇氣,撥通了惠普(HP)聯合創始人比爾·休利特的電話,請求一些零件來製造頻率計。這通電話不僅讓他得到了所需的工具,還為他贏得了惠普的暑期工作。在惠普的工廠里,他不僅學習了電子工程的基本知識,還近距離觀察了產品製造流程,並接觸到了行業頂尖的工程師。這些經歷深深影響了他對產品設計的理解,最終促使他在未來創立蘋果公司時,強調產品的美學與用戶體驗。
比爾·蓋茨13歲時,偷偷溜出家門,在Computer Center Corp.編寫代碼。他並不滿足於課本上的程式設計理論,而是堅持在凌晨實驗自己的演算法,並主動向更有經驗的程式師請教。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意識到計算機不僅僅是科技愛好者的玩具,而是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工具。在與同學保羅·艾倫的合作中,他積累了團隊協作的經驗,並學會了如何將興趣轉化為商業機會。
巴菲特6歲時便在街頭賣口香糖,13歲就開始送報紙,甚至在稅單上扣除了購買自行車的費用。他不滿足於僅僅賺取零花錢,而是開始研究市場需求。他計算不同報紙的訂閱量,發現某些路線的收益更高,進而優化自己的送報方式。他還利用攢下的錢投資股票,並通過閱讀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這本經典書籍,培養了自己的價值投資理念。
資源並非關鍵,思維模式才是決定性因素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些成功故事只是因為他們生於科技與資本騰飛的黃金時代。然而,這種解釋低估了他們成功的本質。現實是,世界從不缺少機遇,缺少的只是敢於抓住機會的人。
賈伯斯成長於一個普通家庭,蓋茨和巴菲特的童年並未享受顯赫的資源優勢。他們的成功關鍵在於他們早早學會了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創建自己的運氣”。賈伯斯敢於撥打陌生電話,蓋茨敢於在深夜鑽研代碼,巴菲特敢於在街頭推銷產品。他們的成長環境雖然不同,但他們對世界的態度卻是相似的——不要等待機會,要主動創造機會。
失敗是成長的催化劑
真正的企業家精神不僅僅是勇敢邁出第一步,更在於對失敗的正確認知。賈伯斯在創業過程中被蘋果董事會驅逐,但他並未沉淪,而是創辦了NeXT,並通過收購皮克斯開啟了一場動畫電影革命。NeXT的失敗為他提供了寶貴的教訓,而皮克斯的成功則使他掌握了創造性產業的商業模式,最終助力他回歸蘋果並帶領其走向巔峰。
蓋茨的第一家公司Traf-O-Data以失敗告終,但他迅速調整策略,最終創辦了微軟。Traf-O-Data的失敗讓他意識到,僅僅掌握技術是不夠的,真正的成功需要深入理解市場需求。因此,在微軟成立後,他更加關注軟體行業的發展趨勢,並敏銳地察覺到個人計算機市場的潛力。
巴菲特早年投資過不少失敗的專案,然而,他並未因此灰心,而是不斷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他學會了如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避免短期投機,並堅定地走上價值投資之路。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失敗。在現代商業世界中,那些害怕失敗、不敢試錯的企業往往被市場淘汰,而那些勇於嘗試並不斷學習的公司才能最終崛起。
教育體系的局限與現實世界的機會
傳統教育體系往往強調規訓和標準化思維,而非創新和冒險精神。賈伯斯、蓋茨和巴菲特的少年經歷凸顯了現實世界學習的重要性。他們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在學校里考出了最高分,而是因為他們在實踐中學到了商業的本質。
賈伯斯曾多次批評傳統教育的刻板模式,認為真正的創造力無法被標準化考試衡量。蓋茨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發現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遠不如實際程式設計經驗來得有用,最終選擇退學創業。巴菲特雖然完成了正規教育,但他最重要的投資理念並不是在課堂上學到的,而是通過閱讀大量書籍和實踐投資而掌握的。
當下的教育模式仍然過於強調理論,而忽視了行動的重要性。如果學校不能培養學生的主動性,那麼現實世界會用更嚴苛的方式教會他們這一點。真正的商業領袖不是在教科書裡誕生的,而是在解決現實問題、挑戰既有規則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企業家精神是一種可培養的能力
賈伯斯、蓋茨和巴菲特的故事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傳奇,而是可以複製的成功模式。企業家精神並非天生,而是一種可以培養的思維方式——勇敢嘗試、主動出擊、擁抱失敗、不斷創新。
面對全球化競爭和人工智慧技術的變革,未來的商業領袖將需要更強的創造力和行動力。對於年輕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等待一個完美的機會,而是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正如賈伯斯當年拿起電話一樣,你是否也敢於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
成功屬於行動派
賈伯斯、蓋茨和巴菲特的少年故事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啟示:成功不僅取決於天賦或資源,更取決於行動。世界不會為猶豫不決的人讓路,它屬於那些敢於突破、敢於嘗試、敢於失敗的人。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未來,不要等待機會,而是去創造機會。(財富中文網)
作者王衍行為財富中文網專欄作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銀行業協會前副秘書長、財政部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諮詢專家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