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近日,迪士尼真人電影《白雪公主》全球上映,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差評浪潮。國內首日票房僅百萬元,甚至不及兩年前飽受爭議的《小美人魚》。
這部承載一代人童年記憶的經典動畫,在真人化后不僅未能重現輝煌,反而因選角爭議、劇本崩壞、角色塑造失敗等問題,被觀眾怒批“毀經典”“毀童年”。
本期《今日影評》邀請到了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孫平,一起來聊聊《白雪公主》“天崩開局”的背後,究竟暴露了迪士尼怎樣的創作困境?
經典IP“天崩開局”:複刻失敗,改編災難
作為迪士尼最早的動畫長片之一,1937年的動畫電影《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在技術、美術和敘事上都堪稱里程碑。然而,真人版電影在複刻經典場景時,不僅未能超越原作,甚至呈現“降級”效果。
孫平指出,原版動畫通過獨特的角色設計,如真人比例的白雪公主與卡通小矮人的結合,鮮明的色彩美學成為經典,而真人版卻未能找到合適的視聽語言來承接這種風格。
此外,影片試圖通過經典歌曲和名場面喚起觀眾情懷,但生硬的複刻場面和混亂的解構邏輯讓整部電影顯得既無聊又尷尬,讓觀眾直言:“不如直接重映1937年版。”
角色爭議:白雪公主的“膚色”與魅力崩塌
籌備之初,女主角瑞秋·齊格勒的選角就引發巨大爭議。迪士尼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政治正確”,但白雪公主的命名本身與“雪白肌膚”緊密關聯,選角上的刻意顛覆讓許多觀眾難以接受。
更關鍵的是,演員的表演未能彌補形象上的落差。原版白雪公主的純潔、樂觀、高貴,動畫通過細膩的刻畫深入人心。
而真人版中,瑞秋飾演的白雪公主被塑造成一個“皺眉昂頭、處處鬥爭”的形象,卻缺乏真正的行動力。孫平批評道:“該戰鬥時她用嘴說,該柔軟時她又顯得僵硬”,既沒有女性主義的深度,也沒有經典角色的魅力。
劇本失敗:強行“女性覺醒”,卻邏輯崩壞
影片試圖顛覆“王子救公主”的傳統敘事,讓白雪公主高喊“我要找到真正的自己”,然而這種改編流於口號,缺乏紮實的劇情支撐。
想體現“女性覺醒”,實際卻是邏輯崩壞,影片主創想強調的是“公主不靠王子”,但片中拯救白雪公主的仍是男性角色“盜俠”,該角色與王子的定位模糊,本質上仍是公主等待拯救。
角色關係單薄,王后的反派塑造流於表面,《白雪公主》的王后在現實中也是人氣頗高的角色,本可以打造成《沉睡魔咒》中安吉麗娜·裘莉一般的魅力反派,但影片仍是著墨於“比美”的表像上;此外,白雪公主與生母的互動也可深化,卻被完全忽略,浪費可創新的空間。
種種情況導致了影片主題混亂,既想保留經典童話的框架,又想塞入現代價值觀,最終呈現的效果是敘事割裂,讓觀眾直呼“毀童年”。
迪士尼的創作窘境:IP透支,創新乏力
《白雪公主》的失敗並非孤例。近年來,迪士尼的真人改編電影,如《小美人魚》《睡美人》等屢屢陷入“炒冷飯+政治正確”的爭議。
孫平指出,迪士尼急於將這些IP真人化,並非出於藝術追求,而是為了維持產業鏈的利潤。然而,缺乏真誠創作的改編,只會消耗觀眾的情懷。
相比之下,一些獨立團隊的作品,如《貓貓的奇幻漂流》雖成本較低,卻因真摯的表達贏得認可。迪士尼若繼續忽視故事內核,僅依賴IP光環,其影響力必將持續衰退。
經典IP的改編並非不能創新,但必須尊重原作的精神內核。觀眾走進影院,是希望重溫《白雪公主》曾帶來的溫暖與感動,而非看一個“面目全非”的魔改版本。
迪士尼低估了經典的力量,真正的改編應該提升藝術價值,而非與觀眾背道而馳。《白雪公主》的潰敗,給迪士尼敲響了警鐘:當創作淪為商業算計,再強大的IP也會淪為“票房毒藥”。若想重獲觀眾信任,迪士尼必須回歸“講故事”的初心,否則曾經的童話王國,終將淪為“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