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完《奪命提示》預告后,我當時真恨不得第二天就能看到這部劇。
懸疑+破案+靈異,一直都特別戳中我。
而且陳山聰、劉佩玥、張振朗三大陣容,也非常不錯。
從劇集元素到主演,全都是比較滿意的。一看到電視劇播出後,終於忍著出完前五集才點開這部劇。
看完後,我只想說:當時有多期待,現在就有多失望。
甚至認為,這是港味丟失最嚴重的一部劇。
這次不談劇情,不聊演員演技,只是跟大家討論一下,這部劇到底怎麼淪為四不像的。
“Yes!Sir”變“長官,有”
熟悉香港影視劇的觀眾都知道,員警角色稱呼上司為“某sir”。
比如《刑事偵緝檔案》裡,陶大宇飾演的張大勇,大家叫他“張sir”。
當回復上司警官時,通常回復:Yes sir!或Sorry sir!
這三句熟悉的臺詞,從第一天看香港影視劇開始,就一直伴隨著觀眾至今。
但在《奪命提示》裡,“某sir”變成“長官”。
“Yes Sir”變成“有”。
雖然這兩個句話在劇裡出現的頻率不算很高,但每次一聽到,觀眾就覺得很彆扭,彈幕裡也引起很大的討論。
編劇文偉鴻因此專門向大家解釋。
他表示:“很多朋友問為什麼不叫‘Yes Sir’?其實香港警隊早已改用‘長官’作為敬語了!網上也有相關資料,大家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感謝大家的關注!”
早在22年,就有關於香港警隊口號和步操更改的新聞。
既然香港警隊已經換了,電視劇跟著換,那當然沒問題。
但能不能換一句符合粵語語境的回復,而不是直接把普通話翻譯成粵語。
長官這詞,既不符合粵語語境下的詞語,也不符合普通話語境的詞語,更像外語片翻譯後的詞。
這不得不讓我想起,以前央視播放的外國譯製片,“對不起,長官”。
近十年的國產懸疑劇或者刑偵劇,也很少聽到“長官”這個詞。
一般都稱“隊長”、“大隊長”或者直呼官職“局長”“所長”等。
除非是民國劇或抗戰劇,“長官”這歌詞才會聽得比較多。
截圖來自某抗戰劇
難怪觀眾都在吐槽:國產劇《大奉打更人》許七安自命許Sir,港劇卻只能自稱“長官”。
除了“長官”引起很大爭議外,用“有”來代替回復收到指令,也讓港劇迷大呼很齣戲。
每當警官上司發出命令後,下屬都統一回答:有。
和“長官”的問題一樣,“有”並不是粵語里會用來回答收到指令的詞,聽起來怪怪的。
網友建議用“收到”“係”都比“有”更好一些。
對於“有”的回復,觀眾腦洞大開:如果長官的命令是叫下屬查下某輛麵包車有沒有藏毒品?
而下屬就馬上回應說“有”。
這兒的邏輯在哪裡呢?
回答“是”或者“好”,是不是會好一點?
小薑?小文?
除了警隊稱呼的變化外,還有一點也讓我很出戲。
那就是男主角叫女主角“小薑”。
這不妥妥是普通話嗎?別說他們同職位,這樣稱呼並不適合,他們還曾是戀人,用小薑來稱呼女朋友?
廣東人都不會這麼叫,更何況香港人。
小某,這類稱呼,更多是在體制內上級對下級的稱呼。
粵語里,可以叫“細薑”甚至“辣薑”,就是沒有“小姜”。
男女主角偽裝成夫妻,到童夢之家搜集證據。
看到牆上有手機裘莉提示的熊寶寶,女主為了騙過院長,脫口而出:我們小文很喜歡熊寶寶。
小文?
難道不是應該叫“文仔”或者“文囡”?
文偉鴻,你在搞什麼?即使這部劇要在內地播出,也不要寫這麼不接地氣的臺詞吧。
女警上班穿超短褲?
除了稱呼上讓人出戲,劇裡女警角色的衣著也讓人看得莫名其妙。
劉穎璇一開始飾演女臥底時,因為扮演女舞者,經常穿著超短褲上班。
沒想到,恢復員警身份后,她作為重案組的成員,在出勤時仍然穿短褲出場。
女警看過不少,但第一次看女警天天穿著超短褲上班。
而且,喜歡穿超短褲上班的女警,還不止她一個。
郭柏妍飾演虐兒調查組女警,她給女童錄口供時,也是上半身西裝,下半身超短褲。
想當年《談情說愛》《法證先鋒》,無論犀利妹、梁小柔還是馬國英,都沒有在上班時穿超短褲的情況。
再往前看,《陀槍師姐》《談判專家》,娥姐、三元、簡潔更加沒有這樣的衣著。
不知道的,還以為現在香港警隊對上班著裝放鬆要求。
去年,《新聞女王》開播時,四個女性角色都有不同的衣著風格,不同性格的人穿不同的衣服,而不是臉書化的相似。
當時,很多網友都大讚劇組用心,沒有被國產劇的歪風感染。
沒想到,還是有些香港編劇把國產劇的糟粕學去了。
港劇問題越來越多,不僅難以複製過往的輝煌,而且港味還一年比一年少。
演員青黃不接,或許編劇也難以控制。
這有內地財大氣粗吸引人才的原因,也有個人自身努力的問題。
但從過往觀眾常常吐槽的濾鏡慘白難看、劇情粗糙,再到現在的阿sir變長官、yes sir變“有”,港劇正自己一步步把港味丟掉。
不過,對於香港編劇來說,這也是很頭疼的問題。
大家覺得有什麼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