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冷知識——賀蘭山脈
更新于:2025-03-26 13:43:58

賀蘭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賀蘭山脈南北長約600千米,東西寬約300千米,面積15萬多平方千米;狹義賀蘭山綿延250余千米,東西寬16—25千米,面積7100余平方千米。

賀蘭山是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巴顏喀拉山一岡底斯山”當中的重要一環,還劃分了中國的內流區和外流區,是中國乾旱區與半乾旱區的分界線,也是沙漠區與非沙漠區的分界線。

“賀蘭”一詞來源於1700多年前的三國、西晉時期,因匈奴賀蘭部在銀川駐牧年代較長,所以銀川西部山脈被命名為賀蘭山。賀蘭山在漢代還有卑移山之稱,後漢晚期又有乞伏山的稱號。到了隋代,賀蘭山的名稱最終確定下來。

25億年前的古元古代,賀蘭山地區是一片汪洋,接受了巨厚的沉積。18-19億年前,地球內部熱流湧動,阿拉善古陸與鄂爾多斯古陸劇烈相撞,賀蘭海底沉積層斷裂褶皺,隆起成山。但之後在14億年前的元古宙中晚期,兩古陸又急劇撕裂,形成地陷,賀蘭山沉入海底。

從早寒武世中期開始至整個寒武紀時期,賀蘭山經歷了一次完整的海進、海退過程,直至奧陶世晚期。奧陶紀中葉海侵達到高潮形成次深海,奧陶紀晚期受構造運動影響,地殼隆起,海水退去,賀蘭山進入風化剝蝕階段。

晚石炭世賀蘭裂谷再度裂陷,海水侵入賀蘭山脈北段,形成濱海—沼澤—近海河流三角洲環境。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疊世早期,呈現為廣闊的陸表海環境。二疊紀,賀蘭山地區演變為河湖相沉積。海西運動使全區上升,賀蘭山完全隆升為陸地。

三疊紀賀蘭山脈盆地是半地塹式沉積盆地,中晚三疊世—中侏羅世,賀蘭山地區大範圍沉降,接受厚沉積。侏羅紀晚期,受燕山運動影響,賀蘭山開始緩慢抬升。白堊紀早白堊世在廟山湖地區形成盆地,晚白堊世賀蘭山脈一帶大規模隆升,擠壓褶皺併產生斷裂。

到了新生代漸新世,受古太平洋板塊俯衝、青藏高原隆升等影響,賀蘭山淺部應力場由擠壓轉為伸展環境,銀川盆地強烈斷陷沉降,其西側的賀蘭山相對快速隆升。約300010,000 年前,在喜馬拉雅運動作用下,賀蘭山最終形成現今的規模和形態。

賀蘭山脈地形總體上東低西高,分水嶺偏於山林東側,頂面較為平坦,兩坡斜面不對稱,西坡長而緩,東坡短而陡。

東西兩麓山體自然縱坡均較大,山前自然縱坡大約在35%以上,西麓自然縱坡在40%以上,東麓地區是賀蘭山溝道歷次泥石流或山洪堆積扇形成的傾斜平原。

賀蘭山為一地壘式山地,山地東西麓均有巨大的山前隱伏斷裂,受斷層作用影響,東側以斷層高臨銀川平原,山體巍峨,崖壁險峻。

賀蘭山東麓有眾多由洪水和泥石流堆積形成的洪積扇,在長期的流水侵蝕作用下,溝谷幽深,形成了獨特的峽谷、溝谷地貌。

賀蘭山脈本身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山脈體系,其主要由北段、中段、南段三部分構成,各段特點如下:

- 北段:海拔不超過2000米,岩石較鬆軟,物理風化極為強烈,大多形成渾圓的山體和球狀風化的地貌形態。

- 中段:為賀蘭山的主體,海拔大多高於3000米,是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的主體地段,其最高峰敖包疙瘩就位於此,岩層巨厚而堅硬,山峰陡峭而山巒危聳,多岩石峭壁且峰谷並存的地貌形態。

- 南段:大多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呈現出相對平緩起伏的山坡,也有小型的山間窪地和山間平臺,由於山坡風化較厚,在風化的山丘間形成許多積水的窪地。

賀蘭山山體雄偉壯觀,峰巒起伏,海拔較高,有許多險峻的山峰和深邃的峽谷;

- 敖包疙瘩:又稱俄博疙瘩、馬蹄嶺,海拔3556米,位於賀蘭山脈中部哈拉烏北溝底,是賀蘭山主峰,也是賀蘭山海拔最高的山峰。

- 沙鍋洲:位於蘇峪口,海拔約3556米,與敖包疙瘩高度相當,也是賀蘭山的主峰之一,是寧夏首推的十大精品旅遊景區之一。 

- 哈拉烏山:位於賀蘭山中部,屬於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森林茂密,生態環境優美,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 拜寺口雙塔後山:該山峰周邊有著名的拜寺口雙塔,是西夏時期的建築瑰寶。從這裡可以俯瞰到雙塔的全貌以及周邊壯麗的山景。

賀蘭山有著豐富的煤和非金屬礦產資源。賀蘭山中北段盛產“太西煤”,這是世界少有的優質無煙煤,賀蘭山中出產的煤佔到寧夏煤炭總量的87%。此外,還出產矽石、輝綠岩、粘土、鐵礦等礦石。

賀蘭山日照充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年平均日照在3000小時以上,無霜期128-175天。獨特的氣候條件也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比如賀蘭山東麓是種植釀酒葡萄和生產高端葡萄酒的“黃金地帶”。

賀蘭山共有維管植物665種,具有經濟價值、藥用價值植物308種。2000米以上為天然森林區,有青海雲杉、山楊、白樺、油松、蒙古扁桃等六百多種植物。沙草青、野大豆、蒙古扁桃、賀蘭山丁香、四合木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植物。

賀蘭山是世界上岩羊分佈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有馬鹿、獐子、青羊、石貂、藍馬雞、王錦蛇、大鴇、鵝喉羚等一百八十餘種動物,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豹,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馬鹿、岩羊、藍馬雞等。

賀蘭山東麓端的水系屬黃河水系,為黃河上游下段寧夏河黃河的左岸分區。東西兩麓總溝道為98條,多為季節性河流,植被較好的溝道常年流水徑深可達20mm,流域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溝道有32條。

旅遊景點有著名的西夏王陵、拜寺口雙塔、滾鐘口、蘇峪口森林公園、賀蘭山岩畫等都在賀蘭山東麓。

在南北長200多公里的賀蘭山腹地,有20多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岩畫,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中國遊牧民族的藝術畫廊,其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包括動物圖像、人物岩畫以及表現天體的圖像等。

早在310,000 年前,賀蘭山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的足跡。賀蘭山岩畫是其重要的文化遺跡之一。賀蘭山自古就是中原王朝進入遊牧地區的天然阻隔,素有“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的說法,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賀蘭山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經常出現,唐代詩人韋蟾曾寫道“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描繪了賀蘭山一帶的美麗風光和繁榮景象。這些文學作品豐富了賀蘭山的文化內涵,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這片土地的關注和讚美。

賀蘭山處於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匯地帶,歷史上多個民族在此聚居、交流、融合。匈奴、鮮卑、黨項、蒙古等民族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文化印記,共同促進了賀蘭山地區人文歷史的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