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聽雨聲?夢中聽古琴?室內聞松香?
白領“足不出戶”,伴著雨聲、琴聲、松香入眠,在一呼一吸間釋放壓力,享受片刻的寧靜。
音樂具備強大的情緒調節功能,它能夠有效緩解壓力、改善焦慮以及引發愉悅感。不論是聽經典名曲,還是參與現場演唱,音樂都能在瞬間引發“多巴胺”的分泌,給予我們一種愉悅的享受。此外,音樂治療也早已在一些精神衛生專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以説明患者重新建立自我認同感和心理韌性。
《最好的療癒:當靈魂遇見音樂》一書的作者安德魯·舒爾曼,一位美國知名音樂家、吉他演奏家,在他57歲時身患重病,住進了伯克希爾醫療中心的急救室。就在他生命垂危的時候,他的妻子無意中播放了一首巴赫的曲子,這首曲子就像觸及到了他的靈魂,把他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並賦予了他再生的力量。這簡直出乎意料,誰也不會想到安德魯的生命會被音樂拯救。
古希臘哲學認為:音樂對道德、倫理、醫學以及治療均存在積極影響。古希臘醫師阿斯克萊皮婭德斯就利用和諧悅耳的聲音療癒精神錯亂的病人,不僅如此,他還藉助音樂的變化,或者演奏某種特定的音樂安撫頑抗的民眾。
古埃及的祭司將音樂稱為“治癒靈魂的良藥”。
古羅馬人相信,音樂可以治療蛇咬傷,對抗瘟疫。
翻看中國漢字“樂”的繁體字“樂”,當“樂”字頭上加個草字頭,便形成了千百年沿用至今的“藥”,簡體“葯”字。遠古時,伏羲先帝製造瑟埙以調理百病;三皇五帝試製竹葦並立定五音及十二律借以疏通人體之十二經;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就用樂聲來治病了,這也是“樂”和“葯”有著天然內在的聯繫,所以借用“樂”字來衍生出“葯”字。
無論是遠古還是現代,音樂其實是一種巨大的能量,它帶給人身體和心靈上的寧靜和激昂,勝過任何使人精神煥發的身體活動。在人智醫學的哲學體系中,音樂療癒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它是基於對人性的擴展觀點,並追溯到上世紀初魯道夫·施泰納 (Rudolf Steiner) 對音樂元素更深入的體驗和理解。
人智醫學運用音樂進行療癒的目的是啟動患者的自愈能力。通過參與音樂過程,患者可以成為康復過程的共同創造者,音樂療法可以作用於人體的所有四個層面,物質體、乙太體、星芒體、“吾”組織。
音樂中蘊含的調和元素,能夠有效改善人際關係,在與他人共同互動中,打破了沉默的壁壘。通過對節奏和和聲的把握,參與者能夠藉此機會建立更深層次的溝通,增進彼此的瞭解與信賴。與心理健康相關的調查表明,參與音樂活動的人群享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及更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讓我們回想到自己的生活,或許在某個陌生的午後,打開一首舊曲,也能帶給我們難以言喻的情感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