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自己弄的太累,生活不易,且慢慢行
更新于:2025-03-26 08:41:46

我很少讀散文,相對於小說來說,散文有種悠閒的意味,需要細細品讀,而我並不是一個太有耐性的人,在這個速食文化堆滿的年代,想讓躁動的心平靜的話,讀散文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多年不寫字,不但很多字不會寫,字也醜的無法見人,所謂差生文具多,字寫的難看就很容易被好看的字吸引,這本《且慢》最開始吸引我的是扉頁的字。

古代文人講究詩書畫一體,作者張瑞田不但是作家協會的會員,還是書法家協會書法評論與文化傳播委員會秘書長,他的書法自然有自己的味道。

這本書的扉頁就是作者張瑞田的四副書法作品,他的字有隸書的橫平豎直,又有著楷書的形體方正,吸取各家特點,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且慢》收錄了作者19篇散文,講的是作者追尋名家石碑的過程,讀來輕鬆有趣,還增長了不少見聞。

開篇的《豆腐與石碑》講的是《爨寶子碑》的來源及發掘的故事。爨寶子碑全程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府君墓碑,碑立於西元405年,後因朝代更迭,社會動蕩,不知去向。

清鹹豐年間,鄧爾恆任雲南曲靖知府,遣人遍尋此碑無果,卻在市場出售的豆腐上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字,被鄧知府知道後,順藤摸瓜在揚旗田村發現了爨寶子碑。於是鄧知府從豆腐主人處花三十兩白銀買下此碑,終於使爨寶子碑現於人前,這塊歷經千年的石碑依然保存完好,也許有豆腐的一份功勞。

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我的老家鄰居還有這麼一個書法聖地——永州祁陽的浯溪摩崖。

這裡的碑始刻於唐代,Centralized Preservation 了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歷代名人的詩詞題刻505方,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露天碑林。

在這篇《從此摩崖不是碑》中,作者講述的就是浯溪摩崖。

跟其他介紹浯溪摩崖的文章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作者以《大唐中興頌》為線頭,拉出了浯溪摩崖的形成故事。

西元763年,元結任道州刺史時結緣浯溪,連浯溪這個名字也是他起的,並作《浯溪銘》後又作《峿台銘》、《廎銘》,並請書法家用篆書書之,刻於石壁,這就是浯溪摩崖的起源。此後作《大唐中興頌》,並請顏真卿以楷書書之,由此浯溪摩崖聲名大噪,陸續有皇甫湜、黃庭堅、張耒、李清照、范成大到訪,並留下了相應的詩篇,除了拜觀書法及文章,也對《大唐中興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大唐並未中興,元結有取悅唐肅宗求升官的嫌疑。

作者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元結用文人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不滿,《大唐中興頌》無論是文還是字,都值得自己反覆研讀及學習。

書的最後一篇《且慢》,跟這本書的書名一樣,作者講述了與中國佛教學會會長一誠法師的交往及洗心禪寺的重建,在洗心禪寺裡,有一誠法師寫的對聯及文字,其中就有且慢兩字,作者感受尤為深刻,常常臨寫。疏朗、靜秀的兩個字彷彿一位苦苦求索的僧人,從洗心禪寺到真如寺的修行經歷,人生感悟盡付其中。

讀這本書讓我浮躁的心慢慢的落了地,作者的每一篇文字都介紹了一位書法大家及作品,卻是跟著作者的腳步靠近了它們,或喜或悲,彷如身入其境,每讀一篇就再找相應的書法文章來看時,又有了另外一層感悟,且慢慢行,不要著急,生活的給予都藏在不經意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