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嬰兒為何如此脆弱又愚蠢?答:沒有嬰兒的愚蠢就沒有的今天!
更新于:2025-03-26 08:20:40

對於許多年輕的父母而言,新生兒的到來無疑是一道難題:小傢伙怎麼這麼容易哭啊,琢磨不透的啼哭讓人摸不著頭腦,只留下手忙腳亂的家長們。

反觀自然界,剛出生的小動物們似乎格外強健,沒幾天就能蹦跶起來,一副生機勃勃的模樣。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類的嬰兒,他們顯得如此弱小,又似乎少了些機靈,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幾乎別無所長。為何人類的幼小成員會與自然界的其他小生命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呢?他們看起來是不是過於無助了?

然而,我們不應該輕視人類嬰兒所謂的“無能”,正是這“無能”造就了我們今日的人類,若我們的嬰兒也像其他動物一樣一出生便能獨立生存,那麼人類可能不會有今日的輝煌,甚至可能不會成為地球的主宰。

有人可能會懷疑:什麼?人類的嬰兒顯得如此“無助”,我們竟然要感激這“無助”?這豈不是荒謬至極?

請耐心聽我細細道來。

人類嬰兒的“無助”實際上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也是人類進化路途中的一種合理選擇,儘管它可能不是最佳方案,但無疑是符合人類不斷演進的需求。具體來講,人類為了智慧的飛躍,不得不做出這樣的妥協。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其實人類的嬰兒本質上都是早產兒。我的意思是,哪怕是經過十月懷胎的嬰兒,也是“早產”的。為何我會這樣說呢?

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類嬰兒本應在母體內待到約22個月才算是足月,那時的嬰兒將具備如今一歲左右孩童的能力。

那麼,為何我們的嬰兒不在母體內待滿22個月,而是急匆匆地在十個月左右便降生呢?

因為提前出生是人類為了能夠直立行走必須付出的代價。

我們都知道,直立行走對於人類的進化至關重要,它不僅幫助我們解放了雙手,製造複雜工具,還讓我們擁有了投擲的能力,提升了獲取食物的效率,也為大腦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直立行走需要雙腿緊密併攏,這使得骨盆不得不變窄,產道隨之變窄。另一方面,隨著大腦容量的不斷增長,人類的頭部尺寸也在增大。

一減一增之間,更窄的產道與更大的頭部形成了矛盾,難產幾乎成了必然。為了避免這一問題,人類不得不做出妥協——提前分娩。

當然,想要妥協並非易事,這個過程非常漫長,並且需要基因的配合,只有基因朝著“早產”方向突變,人類才能如願。

然而,基因突變的方向充滿不確定性。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曾有過一段艱難的時期,那時人類女性的產道狹窄與嬰兒頭部尺寸的矛盾難以解決,難產成了常態,人類甚至面臨滅絕的威脅。

然而,自然選擇最終青睞了上述突變,人類嬰兒得以早產,避免了大規模的難產,人類文明也得以延續。

早產意味著人類嬰兒更為脆弱,更為“無助”,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人類嬰兒的“無助”也意味著他們擁有更大的可塑性。

人類嬰兒與自然界的幼崽的一大區別在於,人類嬰兒幾乎不會任何生存技能,宛如一張“白紙”,上面沒有任何痕跡。正因為如此,依靠人類強大的大腦,嬰兒的大腦能夠迅速發展,在這張“白紙”上描繪出複雜且美麗的圖景,甚至書寫出超越其他生物的高級科學語言。

而動物的幼崽則像是已經寫好的生存手冊,一出生便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能夠迅速適應環境,獨立生活。但這也基本上就是它們的全部,未來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換言之,動物的幼崽出生時便能窺見自己的未來,而人類的嬰兒卻擁有無限的可能,未來一片光明。

當然,動物之所以選擇這樣的進化道路,同樣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否則它們將被淘汰。這是為何呢?

因為自然界的競爭是如此殘酷,即便是獅子這樣的頂級掠食者,也要為了食物每天奔波,否則只能忍受饑餓,更難以養育幼崽。動物們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給幼崽太多的成長時間,它們必須迅速成熟,適應環境,否則就會被淘汰。

觀看過《動物世界》的觀眾,一定見過這樣的場景:母獅在捕獵時,它的幼獅不幸受傷,無法行走。

在這樣的境況下,即使母獅心如刀割,她也只能選擇放棄幼獅。動物對幼崽的愛並不遜於人類,但為何母獅會做出如此選擇呢?

現實所迫,大自然要求它如此,否則,她自己和她的其他幼崽也會因為缺乏食物而餓死。

這就是自然界的無情。

而人類作為智慧生物,用智慧創造了文明社會,不再為食物奔波,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資源和工具來保護自己和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