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拖孩子後腿的3種焦慮型父母,快來自檢一下,希望沒有你
更新于:2025-03-26 07:32:11

在《別讓情緒綁架愛》中,引用了林文采的一句話:

如果養孩子養到披頭散髮,焦頭爛額,那一定是養孩子的方法不對了。

這句話放在5年前,我是一點不相信的,但現在我卻篤定它就是真理。

孩子依然是那個熊孩子,依然很任性和桀驁不馴,變的只是媽媽的教育方式,只是放下了自己的焦慮與對孩子的高要求以及時刻想要掌控的心。

在答疑父母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媽媽問我:

為什麼做不到我的佛系與不在意?為什麼我可以對孩子做到冷靜和不焦慮。

我想說的是,大部分父母正在跳的坑,都是我後來上的岸。

換句話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跳的坑足夠多,疼得足夠狠,而且自我改變的足夠徹底。

所以,才放下了焦慮,才知錯能改,一點點從坑裡爬上岸了。

苦海無邊,回頭上岸。這幾個字不難理解,但做到是真的難。

這些年,我學習心理學,做正念練習,讀書,運動,寫作和復盤,每一天都在刻意練習如何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如何去釋放我的焦慮與內心的不安全感。

正如糖糖所說:

迫切的家長到處“尋醫問葯”,迫切希望解決孩子的教養問題。他們在育兒論壇裡大倒苦水,急切去搜尋能夠解決孩子教養問題的具體辦法,一扭頭看見孩子不聽話的樣子就愁得不行。然而,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解藥。

這段話說到我心坎上了。我曾經也是這樣一個焦慮無助的媽媽,幸運的是我通過改變自己,間接影響改變了孩子。

糖糖也指出3種焦慮型父母,容易拖孩子後腿:

第一種焦慮型父母:自戀型

自戀的人,一般會以自我為中心。潛意識裡經常會出現“應該,必須“等標籤。

這樣一對比,我之前也是自戀型父母。

之前的時候,只要孩子做得不如我的意,要麼我會發脾氣,要麼會動手打他,有時還帶著批判。

也有些自戀型父母,會很心急。剛明白自己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還沒堅持改變兩天,就急著讓孩子趕緊變。

一旦孩子沒改變,就覺得孩子不行,自己好累,就打了退堂鼓。

如果家長總是這麼心急和自戀,就容易情緒不穩定和急躁,反而缺乏心力堅持不下去。

家長只有分清哪些是自己的期待,哪些是説明有利成長的,才有足夠的耐心尊重和接納孩子。

第二種焦慮型父母:憂懼型

父母對孩子焦慮背後的根源是深層次的憂懼。

當父母有焦慮時,就會生出控制之心,因為掌控會讓父母稍微安心一點,也帶來一點心理安慰。

似乎孩子在父母的掌控範圍內,父母好像才不會擔心,確定一切都是可控的。

所以,父母會對孩子包辦很多,管得嚴格。有種父母要是不插手,孩子就要完蛋的危機感。

其實,這些只是父母內心不安全感的投射,因為父母擔心,所以才會過度的控制和對孩子包辦。

對於家長來說,要分清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自己的憑空想像和杞人憂天,才能滋養和賦能孩子。

第三種焦慮型父母:完美型

完美型父母,也很常見,通常是不允許孩子犯錯,一點小問題就會上綱上線。

糖糖說:

任何心理層面的問題,幾乎都與無法徹底接納真實世界密切相關。

是的,父母為什麼總是想要改變孩子呢?就是因為不接納,沒辦法接受孩子的現狀,沒辦法接受孩子的擺爛,總是想改變孩子的壞習慣,總是想讓孩子往正確的道路走。

但往往是父母越是這樣要求完美,壓制孩子,孩子就越糟糕。

焦慮的家長,只會把孩子的問題放大,只盯著孩子做不到的,壓根看不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當精力全放在對孩子的“差評“上,用強硬的手段與孩子對抗,也看不到孩子背後的委屈與心酸,就沒有辦法跟孩子保持親密的關係與良好的溝通。

覺察能力,對於父母來說尤為重要。

說:

覺察即療癒。當一個人有了覺知,就意味著他開悟了。改變焦慮的狀態,也源於深度的覺察。

覺察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覺察到自己的問題,另一個觀察孩子的想法與感受。

而深度覺察就是帶著問題去找答案,帶著覺知來觀察自己的行為,以及思考改變路徑。

讀書,寫復盤就是一個特別簡單又好用的覺察之路,同時覺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如父母放下自己的焦慮也是一個遞進的過程。

當父母放下焦慮時,説明孩子之路才真正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