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一個朋友也沒有,看起來卻很快樂
更新于:2025-03-26 07:17:55

多年前,我辭去了一家公關公司的媒體工作。

此後一年多時間里,我的生活幾乎與世隔絕。

獨自看書、寫作、旅行,身邊沒有一個朋友。

直到決定自己創業,然後有了洞見這個平臺,我也迎來了自己的事業。

有朋友向我感慨:那一定是你人生中最難熬的時光,還好你挺過來了。

我卻不這麼認為。

正是在這段日子里,我體驗到了人生前所未有的壯闊、自由和豐盛。

正如馬德說的那樣:

“一個人是在獨處中照見自身的澄澈與明亮,盛享生命的葳蕤與蓬勃。”

不必感慨別人的孤單,他的快樂你可能永遠不懂。

01

其實在我辭職前,隔壁部門有個同事對我的 影響 很深。

別人喊他一起去食堂,他笑著表示自己帶飯了。

別人喊他週末出去玩,他說:你們盡興,我有安排了。

時間久了,大家都覺得他這個人特別無趣。

甚至有人替他可惜:“整天悶在自己的世界,做人又有什麼意思。”

然而有一次,我陪朋友去看話劇,碰巧遇見這位同事。

他沒有看到我們,而是獨自坐在人群中看戲。

看到有趣的橋段,他也會跟身邊人一樣笑出聲來。

這時我才明白,有些人沒有朋友,並不是他們不夠有趣。

而是他們的快樂,不需要通過呼朋引伴來成全。

作家劉同曾在火車上,遇到一位從上海去寧夏的女生。

原以為她是放假回老家,聊過才發現她是出來旅行的。

劉同下意識覺得,這個女生大概是遇到了不如意的事。

所以才會一個人,跑去那麼遠的地方散心。

可在接下來的旅途中,劉同發現她絲毫沒有不開心的樣子。

只見她時而戴著耳機,一邊聽著音樂,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

時而靠著車窗,翻讀一本紙質的詩集。

時而又和上下鋪的旅客,饒有興致地聊起各自家鄉的風土人情。

臨近到站時,劉同已經徹底改變了對她的印象。

只覺得相比那些成群結隊,卻又各自低頭玩手機的旅客,

她反而是把這趟漫長的旅途,過得最為豐盈且快樂的那個。

一個人能把生活過得熠熠生輝,就沒必要把太多人請進生活。

本自具足的人,能從自己的充實中得到一種滿足。

他們有著清醒的靈魂,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哪怕離群索居,也同樣自得其樂。

02

豆瓣上曾有個網友很悲觀地提問道:

“每個人是不是都會不可避免地,活到一個無人問津的年紀?”

評論區里有句話,給我一種很溫暖的感覺:

“無人問津沒什麼不好。相比社交時處處要為別人考慮,我更喜歡通過獨處讓內心保持平靜和鮮活。”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歷:

遇到喜歡的風景,還沒來得及好好感受,就不得不跟著朋友,像特種兵一樣趕赴下個景點。

一起聚餐的時候,明明有自己想去的地方,只因不想掃大家的興,還是去了呼聲最高的網紅餐廳。

想起三毛在《送你一匹馬》中寫的:

“避開過分熱絡的友誼,使我少了負擔和承擔,內心覺得清暢。”

生活,是個刪繁就簡的過程。

與其委屈自己,成全一群人的熱鬧。

不如刪除多餘的關係,享受一個人的清歡。

Youtube博主Niklas曾嘗試戒掉社交30天,並且記錄自己這段期間的變化。

起初,他在家裡獨處時覺得焦躁難安。

打開手機,還會無意識去點擊社交軟體被刪除前的螢幕位置。

為了緩解這種狀態,他一個人去爬山,去自駕旅行,去搗鼓買來后就沒用過的無人機。

若是放在以前,看見美麗的風景,遇到有趣的事情,他都會第一時間和朋友分享。

但因為是獨自一人,他發現自己反而可以真切享受一些美好的時光。

山頂的落日、河邊的田野、用無人機拍攝到的湖光山色……

本以為很難熬的30天,因為他逐漸樂在其中,開始有種“時間過得很快”的感覺。

而到最後,回顧自己一個月前的頹廢狀態,他更是感到恍如隔世。

叔本華曾說:“一個人越不需要和別人打交道,他的處境就越好。”

迎來往送的時光固然快樂,但獨處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享受。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為自己騰出一方天地,遠離圈子的喧擾,聆聽內心的聲音。

03

去年國慶長假的時候,我在一個親戚的家裡做客。

親戚已經上大學的兒子,背著裝滿書的書包回家,信誓旦旦地說要利用假期時光,好好充一回電。

結果接下來的每一天,都有朋友找他出去。

每次晚上回到家,他都是一臉快樂而又亢奮的樣子。

直到長假最後一天,他對著一頁都沒翻過的書,流露出無奈懊喪的表情。

這一幕,給我的觸動很深。

年輕時覺得,有群隨叫隨到的朋友,人生才叫快意。

可漸漸地我明白,人生的快樂有很多種。

擠進人群就能獲得的快樂,往往熱鬧而又短暫。

而那些要你遠離喧囂、獨自沉澱才能體會到的快樂,卻是真正深入心底,濃厚而悠長的。

熟悉工筆花鳥畫的朋友,想必聽說過陳之佛這個名字。

陳之佛是在40歲後,才算正式步入繪畫生涯的。

在此之前,他儘管喜歡畫畫,卻因忙於交際,一直沒時間專門去學。

直到一次意外,他不得不長期住院,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頻繁受邀出入各種社交場合。

隨著時間推移,前來探望的朋友也越來越少。

空蕩蕩的病房裡,只有一本本畫冊與他相伴。

無處消遣的時間,他便用來拿起畫筆,學習最簡單的線條構圖。

多年後,陳之佛成為了國內知名的畫家。

但是大部分時間,他仍喜歡一個人在家練畫,享受畫面在紙上緩緩展開的過程。

很喜歡他說過的一句話:

“以前跟朋友在一起時,我經常開懷大笑。

可直到我的畫獲獎那一刻,我才發現自己可以笑得那麼由衷。”

在這個吃頓飯就有一堆好友申請的時代,很多人都在逐漸失去取悅自己的能力。

推掉多餘的社交,收回有限的時間,才能靜下心來把日子過成自己歡喜的樣子。

這就像路遙說的那樣:

一個人處在默默奮鬥的狀態,生命才會從瑣碎中得到昇華。

賈平凹在《敲門》中,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那段日子他在西安獨居,每當聽到敲門的聲音,他都會立刻屏住呼吸。

生怕出了點動靜,朋友就會知道他在家,而他也就不得不去開門。

直到朋友走了,他才敢放鬆下來,重新開始做自己的事情。

記者問他,這樣生活不苦悶嗎?

他的回答是,在獨自創作時體會生命的靜美,在完成創作時感受生命的綻放。

願你也有一天,享受到生命的靜美和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