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內在都有悟性的種子,但並非所有人都能使其發芽。
儒家宗師孔子始終奉行“因材施教”的理念。為何呢?因為不同的個體,適合不同的教育方法。將A的教育方式應用於B身上,難道不是失配嗎?
道家的聖人老子,僅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經》,便騎著青牛西去,不再多言。後人能理解,就繼續探索;不能理解,也就算了。“大道”非人人皆懂。
佛家的佛陀,即便向眾生講述佛法,眾生仍感困惑。若無法領悟,即使說得再多,也只是對牛彈琴。
好比一位來自清華或北大的高級知識份子與中小學生分享讀書心得,無論他如何闡述,孩子們仍舊難以領會。這是因為他們之間的認知層次差距懸殊。
一個人的“悟性開竅”始於經歷苦難、提升境界的過程。否則,一切都將顯得混沌不清。
一、體驗過“事與願違”的苦澀。
喚醒一個人,往往不需要長篇大論,只需讓其經歷一次“事與願違”的現實落差。
一個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可能自視為生活的主角,認為能夠改變一切,並幻想這個世界是完美的、公平的烏托邦,對人性充滿期待。
然而,當他在社會中摸爬滾打,被現實的殘酷、人心的複雜、貧窮和不公所打擊后,便會質疑自己先前的想法是否真的正確。顯然,那些想法不僅不正確,而且非常幼稚。
經過幾年的洗禮,這個人會變得現實、複雜、深謀遠慮,不再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和幻想,只會腳踏實地地賺錢,生活越來越實在。
正如莫言所說:“能說服一個人的,從來不是道理,而是南牆;能點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說教,而是磨難。”
我始終認為,普通人吃點“事與願違”的苦頭是有益的。畢竟,人不能永遠沉浸在虛幻的泡沫中,終究要面對現實。
未經之事不知其難。唯有歷經痛苦、悲傷和艱難,人才會迅速成長。這是成長與覺醒的必經之路,也是必須支付的代價。
二、感受過“眾生渺小”的無奈。
蘇轼遊覽赤壁時,在《赤壁賦》中寫道:“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這意味著人類如同小蟲一般存在於天地之間,又似海中一粒微塵。只是感歎生命的短暫,羡慕長江的永恆流淌。
面對浩瀚的宇宙和自然之力,人類確實顯得渺小。一場自然災害就能造成無數家庭的悲劇,可見自然的力量之大與人的力量之渺小。
那麼,為何要體會“眾生渺小”?正如古人所言,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雖是凡夫俗子,但一旦登上東山,便覺魯地狹小;登上泰山,則感天下渺小。只有站得更高,視野才能更開闊,看得更遠。
最可怕的是那些自以為是的小人物,他們囿於狹隘的視野,成為井底之蛙。越是無知,越容易自大;真正偉大的人物,如各派聖人,都會有“渺滄海之一粟”之感。知道得越多,越能意識到自己在廣袤宇宙中的渺小。
三、品嘗過“人間百味”的艱辛。
佛教中提到了人生的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放不下。
這八種苦楚概括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鹹。作為人,就必須經歷這些,無人可以逃避或避免。
甜蜜的日子固然好過,但為何命運如此嚴酷,還要讓人承受苦楚呢?答案很簡單——體驗。沒有經歷過黑暗的人不會嚮往光明;沒有經歷過不幸的人不會珍惜現狀;沒有承受過大苦的人不會明白生活的真諦。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場戲的每個階段都各不相同。正是這些差異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人生畫卷。
有人走這條路,有人走那條路;有人選擇這種生活方式,有人選擇那種。不同的選擇帶來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命運和不同的人生軌跡。
由此產生感悟。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認知、思想和悟性有著天壤之別。而這種差距正是由這些經歷塑造出來的。
寫到最後
要想讓“悟性開竅”,絕非易事。看看嬰兒,他們對世界一無所知,怎麼可能突然開竅呢?
古語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即便是一塊質地上乘的玉石,也需要經過精心雕琢才能成為一件藝術品。否則,它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已。
對於凡人而言,經歷一些“事與願違”的挫折、“眾生渺小”的感悟以及“人間百味”的洗禮。當經歷足夠豐富時,心智變得透徹,或許就能頓悟。
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