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否經過微調?從牛頓到愛因斯坦,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答案
更新于:2025-03-26 07:07:28

宇宙的創造者是誰?

撇開神話和傳說,牛頓、愛因斯坦乃至楊振寧都提出了一個觀點:存在著一個非人的造物主,為宇宙大爆炸提供了最初的動力,並制定了一系列的物理定律以維持宇宙長期穩定運行。我們不過是宇宙進程中無數成果之一。

現代天文學揭示,銀河系擁有至少1000億顆恆星,而可觀測的宇宙包含至少2萬億個星系。儘管地球生命是38億年演化的產物,但宇宙的年齡達到138億年。因此,生命和文明絕非地球獨有。依據德雷克公式估算,僅銀河系內就存在數十個外星文明,整個宇宙中外星文明的數量可能遠超地球人口。

從微觀角度審視,生命與非生命的界限並不明顯。因為宇宙中的一切過程均由基本粒子層面的相互作用所驅動。科學家們已確定了許多常數和參數,至少有100個之多。這些常數或參數的任何微小變動都能使宇宙變得截然不同。

例如,四大基本力之一的電磁力和重力在一對質子中的比率大約為1比10的36次方。若這一比率有所不同,電磁力過強會推開質子,阻止重於氫的元素形成,從而無法產生生命;反之,若比率過小,質子將相互粘連,導致宇宙最終坍縮成黑洞。

如果引力常數略大一些,恆星的溫度將升高至極端水準,迅速耗盡核心燃料,無法為生命誕生提供足夠時間。相反,如果恆星溫度過低,內部則無法進行熱核反應。即便是質子或中子品質的微小變化也會帶來災難性後果,比如中子質量減少0.2%,質子就可能轉變為其他粒子,如正電子、中微子或更多中子,進而引發正反物質湮滅並釋放大量伽馬射線。

面對調整宇宙規律的力量,地球位於太陽系的適宜居住區域、地球本身的磁場和大氣層等因素相比之下顯得微不足道。畢竟只要技術允許,月球、火星甚至太空都可能成為宜居之地。然而,一旦宇宙規律發生改變,技術也無法彌補——科技只能利用而不能改變這些規律。

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如果宇宙膨脹的速度保持不變,哈勃常數可能會干擾整個宇宙的正常運作。星系間的距離將持續增加,直至光速也追趕不上。舉例來說,距地球140億光年的星系發出的光永遠無法到達地球。約900億年後,所有可觀測宇宙內的星系都將退行至地球的光錐之外,與我們的因果關係徹底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