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爺今年78歲,半年前老伴去世,子女們就把他接到了城裡一起居住。城裡不比農村,沒有相熟的鄰居,無聊了只能走路散步。他每天吃完飯後經常一個人下樓散散步,有時候一走就是兩三個小時,反正就當鍛煉身體了。
但才堅持不到一個月,吳大爺就明顯感覺到自己時不時就會胸悶,走幾步就喘不上氣,偶爾幾次硬是咬牙走了一小時,但事後都要緩和好幾天。
在孩子的勸說下去醫院檢查后,醫生卻告知他是心臟問題,瞭解到平常他經常長時間走路散步,讓他以後盡量減少時長。
這讓吳大爺很奇怪,不都說走路散步對心肺好嗎?自己怎麼還散出問題來了?
一、老年人堅持走路鍛煉,最後會怎麼樣?
要說經常散步到底好不好呢?答案肯定是好的。其實世衛組織早在1992年就曾提出,散步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該運動簡便易行、安全健康,老年人也同樣適合。
去年12月,華中科技同濟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美國醫學主任協會雜誌》上發表過一項研究,該研究為步行是延壽的良藥添加了新證據。該研究共納入33萬余名平均年齡56歲的受試者數據,通過分析發現相較於不步行的人,每周步行90-720分鐘可顯著降低27%-31%的死亡風險,約延長6年預期壽命,且能降低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等在內的6種慢性病風險。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曾發表一篇文章,研究人員讓100名受試者參與了100天健走計劃。結果發現,100天后受試者的腰圍、血壓、體脂百分比、內臟指數等均得到了改善。
此外,老年人堅持走路還能收穫不少好處,經常散步可讓心肺功能加強,促進血液迴圈,對降低血壓、膽固醇水準有好處,而這些都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走路還是“健骨葯”,經常走路可讓腿部的肌肉、力量以及骨密度都得到加強,對預防骨質疏鬆有積極意義。
走路甚至還能延緩大腦衰老,因走路可改善整體認知功能,幫助維持大腦的正常思考能力和記憶力,可一定程度延緩大腦衰老的速度。
二、研究發現步數和死亡率關係!走多少步合適?
直到今天,還有好多人堅持認為每日步行一萬步對健康有好處,但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一味追求步數,很可能會給健康帶來隱患。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發現,步數與死亡率之間存在U型相關性。該研究對1.8萬余名平均年齡72歲的老年女性進行了調查,連續7天佩戴計步器記錄每日的步數和步速,分析二者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每日步行增加1000步即可讓死亡率下降15%;當步數達到4400步時,相較於2700步的死亡率下降了約40%;但行走的步數越多並不是獲益越大,在7500步之後死亡率不會下降也不會上升。也就是說,7500步是最佳的延壽步數。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吳浩醫師表示,一萬步並非金標準,不同人群對步數也有不同的需求。一些本身很少參與運動的,每天只需要增加2000步就能帶來很好的健康獲益,不必盲目追求一萬步。
《柳葉刀》雜誌上曾發表過一項針對四大洲近5萬人的數據分析顯示,年輕人每日進行的最佳步數為8000~10000步,年齡>60歲的老年人最佳步數為6000~8000步。
三、年紀大後,散步要牢記這4個要點
散步是個很好的運動專案,但在鍛煉的過程中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事情,尤其是對於上了年紀的老人,這幾件事一定要注意。
1、注意運動強度
老年人要根據自己的體能以及身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每次散步的時間一般建議控制在30~60分鐘內,以不喘不累的步伐為宜。
2、不要無視走路姿勢
走路的時候要注意昂首挺胸,對全身經脈舒張有好處,可提供良好的氧氣供應,避免弓腰駝背。
3、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
散步的地點建議選擇在空氣清新、陽光充足的地方,避免在高溫或環境污染嚴重的環境下進行運動。時間建議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這兩個時間點空氣內的氧氣含量較高,對健康更有好處。
4、這幾類人不宜長走
對於本身罹患冠心病、肥胖以及下肢關節有損傷的人群而言,日常走路一定不要過長時間進行,否則容易加重自身的不適病症。
步行是個性價比非常高的運動,老少皆宜,建議大家在日常都可以動起來!
注:本文所涉及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