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聽人說肺部有結節,不久會就會得肺癌,我這麼年輕怎麼就得肺癌了呢!”吳先生看著體檢報告上的檢查,著急地問醫生。
“肺結節是不是肺癌,要看具體情況,不要著急,”聽完吳先生的疑問後,醫生無奈地回答道。
“怎麼我們之前公司的一個女同事查出肺結節后,做完穿刺活檢就得了肺腺癌呢!”吳先生顯然對於醫生的說法還是不放心。
日常生活中,相信不少人都會像張先生一樣,體檢當中一旦查出了結節後,就開始擔心自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患癌,尤其是在越來越多人被患癌的情況下,難免會有這樣的擔心。
一、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查出肺結節,原因在哪裡?
近年來,肺癌患者的人數似乎越來越多,而體檢時查出肺結節的人更是比比皆是,不少人在看到“肺結節”的字眼時,都十分焦慮,害怕自己在不久後會得肺癌。
其實,肺結節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影像學上的一種表現,是指直徑少於3cm的局灶性、密度增高的肺部陰影。
誘發肺結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
感染性因素主要包括支原體、衣原體、細菌、寄生蟲以及病毒感染等,如果過去得過肺部炎症,治癒后在局部形成了疤痕黏連,也會在影像學中表現為結節。
非感染性因素包括吸入煤炭、石材粉末、自身免疫疾病引起炎性物質填充了肺泡而形成肺結節,另外部分早期肺癌也有可能表現為結節樣。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胸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譚鋒維解釋,近年來之所以越來越多人查出肺結節,一方面是大家對健康的關注度提高,很多人會去進行胸部CT檢查,提高了肺結節的檢出率;另一方面是現在醫療設備水準的提升,肺部內的微小病灶都能被及時發現,也一定程度增加了肺結節檢出率。
不少人在查出肺結節後,都十分焦慮,害怕自己會因此得肺癌。
浙江省杭州市市一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醫師馮興提醒,約有80~90%的結節為良性病變。但如果出現這兩種結節,最好要警惕:一是直徑>8mm、邊界不清楚、邊緣毛刺以及結節內有空泡、血管穿行等特點的結節,則要警惕有較大的惡變傾向;二是就是隨著時間發展,越來越大的結節也要高度警惕是惡性的。
二、蘿蔔是肺結節的“催化劑”,會加重病情?
不少體內有肺結節的人視蘿蔔為“洪水猛獸”,認為蘿蔔是促進結節發展的發物,經常吃蘿蔔會加速結節發展,增加癌變風險,這種說法其實並不科學。
目前沒有任何研究證據表明蘿蔔會促進肺結節惡變。蘿蔔雖然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一員,內里有硫苷成分,該物質經過水解會產生硫氰酸鹽,但是含量非常低,不足以對健康產生威脅。且硫氰酸鹽影響的是體內碘元素吸收,跟增加肺結節癌變風險並沒有關聯,肺結節患者可以放心吃蘿蔔。
揚州大學附屬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丁惠珍提醒,得了肺結節,真正要少吃的是這些食物:
首先是高鹽的食物,如鹹菜、鹹魚、腌肉等,攝入過量鹽分會導致體內水鈉瀦留,對肺結節患者的恢復較為不利。
還有就是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物、剁椒、辣椒等食物,這些刺激性的食物攝入后容易引起胃腸道不適,對肺結節的進展可能會起到促進作用。
最後刺激性飲品也要少喝,如濃茶、可樂以及咖啡等飲品,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增加肺結節患者的焦慮感。
三、肺結節到底是切還是不切?醫生告訴你答案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40歲以上的5.5億人裡,約有20%患有肺結節,也就是1億人左右。不少人在檢查出肺結節的時候都十分恐慌,害怕自己會得肺癌,想著儘早做手術。
對此,上海市胸科醫院胸外科主任方文濤經常會“勸退”一些沒必要進行手術的患者,作為一年需要做近千台手術的方醫生表示,大多數肺部小結節的患者其實是不需要動手術的。
同時,對於肺結節患者,他也給出了三個建議:
一、定期隨訪很重要
對於查出肺部純磨玻璃結節的人而言,不需要進行任何治療,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定期隨訪。一般建議第一次檢查后3~6個月複查一次,沒有異常變化后可將隨訪時間拉長到1~2年,中間發現結節長大或實密成分增加等異常變化才需要進行治療。
二、別開不必要的刀
不少患者查出結節後總想著一刀了之,但大部分的結節都不需要進行手術。良性的結節盲目進行手術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肺損傷,有些患者發現磨玻璃結節就貿然做手術,患者除了要承受手術風險和痛苦之外,術后的生活品質也會下降,切除一葉肺葉,肺功能至少損失20%。
三、開完刀不等於結束治療
在手術後,患者還需要自行鍛煉肺部功能,如深呼吸、爬樓梯均是不錯的選擇,通過鍛煉有利於更好地恢復,提高心肺功能。且術后還需要定期隨訪,觀察病情是否有反覆。
結節是現代人身上十分常見的問題,在發現結節後不必過於驚慌,遵醫囑隨訪或積極進行治療均可。
參考資料:
[1] 《為什麼檢測出肺結節的人越來越多?》.科技日報 2022-09-27
[2] 《長了息肉、結節……醫生提醒:少吃這幾類食物!》.科普中國 2023-10-13
[3] 《一年做了近千台手術的醫生,想對肺部結節患者說什麼?》. 上觀新聞 2019-04-1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