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路、多喝水……你以為在養生,其實是在傷害健康!
更新于:2025-03-26 06:34:54

生活越來越好,大家也越來越注重健康、注重養生。然而,有些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實對身體的危害卻是非常大的。

下面這些大家常做的事情,你以為是在養生,其實是在養病!

這些錯誤的養生方法

你中招了沒

1.五穀雜糧粉

吃出糖尿病!

“多吃五穀,不生雜病!”於是,“五穀雜糧粉”悄然流行起來。

很多人覺得雜糧粉又方便,好處又多!但其實吃多了會傷身。

五穀雜糧最重要就是含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磨成粉后膳食纖維反而被破壞了,只剩下澱粉和糖類。

常吃五穀雜糧粉讓血糖的提升速度更快,對身體不利。吃多了,反而會增加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尤其是糖尿病。

2.每天2萬步

毀了膝蓋!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說過: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朋友圈推出的“微信運動”功能,記錄每天得步數,和朋友們比賽。於是“曬步數”也成了朋友圈的一種潮流,很多人每天都走個1、2萬步。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每天這麼走,膝蓋卻廢了!

每天一萬五,走出滑膜炎

前不久,杭州的劉先生想通過暴走減肥,每天走的步數都在15000以上。沒想到,不到一星期,就患上了膝關節滑膜炎!醫生說,劉先生是走得太多了!屬於過度運動,已經傷害到了身體!

日行2萬步,膝關節積液

張阿姨今年50多歲,平時愛好鍛煉身體的她,經常到附近公園散步,基本上每天2萬步打底。

沒想到,這種追求養生的方式給她帶來大麻煩。正是因為走路太多,對膝蓋產生了損傷,時間長了,原本應該起到潤滑關節作用的關節腔液越來越多,這才形成了積液。

日走3萬步,傷了大腿骨

一位60多歲的病人,這位病人體重60公斤,身高1.6米,從一個半個月前開始,這位病人每天暴走15公里,每天接近3萬步。

剛開始鍛煉有點腰酸背痛也正常,但走了半個月以後,一站起來就覺得右邊大腿根部疼痛,當時還可以走路,就以為是扭傷了,撐著沒到醫院去。後來,越來越疼,病人才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腿的骨頭斷了......

每天走個1萬多步、2萬步都是錯誤的。正常人每天應該走6000-10000步,里程3-5公里比較合適。如果天天都是2萬步,很有可能會傷了膝蓋。因此千萬不要以為每天走個幾萬步是在養生,其實是在養病!

3.亂補維生素

吃出結石!

很多人把維生素當作萬能品,每天吃幾片,覺得有益身體健康。

其實,如果身體不缺乏維生素,無論患何種病,服用維生素都是一種浪費,甚至會加重病情。

例如,胃潰瘍患者大量服用維生素C,不僅無效,還會加重對胃的刺激。

平時有人把維C泡騰片當作提高免疫力的藥品,但只有維生素缺乏者才需要補充。

一旦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C,還會導致尿路結石,加速動脈硬化。

4.亂補鈣

當心高鈣血症、腎結石!

補鈣的觀念在我國可謂深入人心,很多老年人覺得鈣補得越多,吸收得越多,骨骼也就越強壯,於是大把大把地吃鈣片。

鈣並非補得越多越好——

我國營養協會推薦,體重在50~70公斤的老年人每日需鈣量約為1000毫克,除了在飲食中獲得外,額外補充的鈣量為300~700毫克。

過量補鈣會影響到人體對鐵和鋅的吸收,還容易引起高鈣血症、腎結石等併發症。

其實,健康均衡的飲食即可提供足夠的鈣。好的鈣源包括牛奶,乳製品,豆製品,綠葉蔬菜等。

5.闢穀養生

毀了腸胃!

近些年來,“闢穀養生”越來越受追捧,不吃穀物、肉、蛋等,僅依靠喝水、打葡萄糖來代替三餐,稱能“清理腸胃”。

你以為這種“闢谷”方法真能養生?

闢谷會打亂胃腸道的正常運行、腸道的通透性、消化液的分泌,還有營養物質的吸收等受到影響,易引起身體代謝紊亂,會引發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6.每天8杯水

傷了腎!

經常聽到人說“多喝水好,每天要喝夠8杯水才健康”……

其實,人每天對水的需求大概在2000~3000毫升,也就是比喻的“8杯水”。

但我們的三餐中,飯菜和湯也含有“水”,所以正常飲食下,每天只需要額外補充1000毫升的水就足夠了,而且每一次喝水應少於300毫升。

過量飲水會加重腎臟負擔,中毒又傷腎。

過量飲水還會導致血液中鈉含量過低而引發“低鈉血症”,出現昏睡、噁心、抽搐甚至昏迷。

7.趁熱吃

吃出食道癌!

我們國人有著“趁熱喝”、“趁熱吃”的習慣。嘴的慾望是滿足了,消化系統的負擔就太重了。

人的食道十分柔嫩,只能承受50℃~60℃的溫度。超過這個溫度,食道的黏膜就會被燙傷。

如果經常吃燙的食物,黏膜損傷尚未修復又受到燙傷,可形成淺表潰瘍。反覆地燙傷、修復,就會引起黏膜質的變化,進一步發展變成腫瘤。

日常生活中,不要吃過燙食物,溫度都盡量控制在60℃以下。

8.抗生素

不是消炎藥!更不是萬能藥!

很多人不管是頭痛腦熱,還是咽痛流涕,只要身體出現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就用抗生素來消炎治病。

殊不知抗生素只對細菌引發的炎症有效,而對於病毒、真菌、外傷等引起的炎症幾乎沒有作用。把抗生素當萬能藥的做法不僅可能貽誤病情,還容易損害腸道,降低人體免疫,甚至培養出“超級細菌”。

含“西林、黴素、頭孢、磺胺、環素、沙星”等字樣的都屬於抗生素,在生活中要注意區分,並且使用前最好詢問醫生,切勿自行用藥。

9.喝粥養胃

因人而異!

粥屬於流質食物,不需要經過大量咀嚼與胃部蠕動即可進入小腸,降低腸胃負擔,對於消化功能不好,術后、病後恢復人群,粥確實是“養胃”佳品。

但對於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潰瘍人群來說,喝粥反而可能會加重病情——一是因為粥屬流質易反流,二是因為粥會刺激胃酸過多分泌,刺激胃粘膜,不利於潰瘍面癒合。

另外,對於糖尿病患者,喝粥后兩小時血糖上升較快,最好少喝,或在粥中加入雜糧、雜豆等,不要煮的過爛,以減緩血糖波動。但糖尿病嚴重者,不建議喝粥,以免加重病情。

10.少油少鹽

不等於油鹽不進!

現在三高、肥胖患者越來越多,因此少油少鹽的飲食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推崇,更有甚者烹飪選擇蒸煮,不放油鹽,實行超清淡飲食。但這種做法其實暗藏危機。

人體大腦的40%~60%是由脂肪構成的,脂肪攝入過少,大腦機能易遭到破壞,增加老年失智等大腦疾病的患病風險;而人的內臟也需要脂肪的支撐、保護作用。

這樣養生不花一分錢

1

大笑:長壽的秘訣

據統計,每笑一聲,從臉部到腹部約有80塊肌肉參加體育運動。大笑100次,相當於騎15分鐘的自行車,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增強心肺功能。

不過,高血壓患者、處於疾病恢復期的患者不宜大笑。

2

曬太陽:補鈣

俗話說,“陽光是個寶,曬曬身體好”。

人體皮膚上含有大量的7-脫氫膽固醇,它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可轉化為維生素D3,然後被吸收入血,經肝和腎中羥化酶的作用生成活性維生素D。

活性維生素D可以在腸道、腎臟及骨等多個組織器官發揮作用,既可促進鈣、磷吸收,又能直接調整骨代謝,具有防治骨質疏鬆的作用。

3

晚上泡腳:促進血液迴圈

腳是陰血的大本營,腳一冷,血液迴圈就會放慢,所以,這個地方就比別處容易感受到冷。

每天睡覺前用熱水泡腳,可以促進血液迴圈,改善心臟血管機能,緩解疲勞,促進睡眠。

泡腳時間並非越長越好,應以腳背泛紅、身體微微出汗為宜。年輕人每天泡15~20分鐘,老年人可延長至20~30分鐘,水溫不要超過40℃。

不過,有靜脈曲張和靜脈血栓、糖尿病、嚴重心臟病的人不適合泡腳。

4

勤讀書:防老年失智

老年失智歸根結底是大腦功能衰退,記憶能力喪失。

勤於讀書、用腦的人,大腦血管經常處於舒張狀態,以輸送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從而延緩中樞神經老化,帶動血液迴圈,使全身各系統功能保持協調統一,防治老年失智的發生。

5

轉動眼球:保護眼睛

電腦、手機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們工作、學習的好幫手,可是長時間看電腦、看手機,會讓我們的眼睛疲憊不堪。

在工作間隙,可以閉上眼睛,採用上、下、左、右的順序巡迴轉動眼球。每個方向,眼球都應盡可能地達到極限處。

這種轉動眼球的方法,可以鍛煉眼肌,使眼睛靈活自如,炯炯有神。適用於預防和控制近視、眼睛疲勞、眼睛乾澀,對眼肌麻痹的康復也有好處。

【本文轉載於媒體帳號(),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作為本賬號立場。】

特別的朋友
特別的朋友
2025-04-06 03: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