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聰明人,往往很少社交
更新于:2025-03-26 06:31:41

知乎上有人問:

“為什麼越聰明的人,越不合群?

有個高讚回答:

“他們不是不合群,只是不盲目從眾!”

深以為然,他們不是性格怪癖,也不是不好相處,只是更喜歡獨處。

觀察生活中的聰明人,你會發現他們容易結識,交流也毫無障礙,可當你想更深入地與他們交往,卻總隔著一層紗。

都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內心的豐富與安寧,這種境界必須獨處時才能擁有。

聰明人往往很少社交,不是他們不喜歡交友,而是他們對朋友有自己的選擇,不會浪費時間去經營人脈。

正如《思維力》的作者王世民所說:

“在你的價值未有效建立之前,不要浪費精力在圈子上,若自身沒有交換價值,一切社交都是無效的。”

聰明的人,只跟同頻的人交往

古人雲: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看過《奇葩說》的人都知道,詹青雲和傅首爾是兩個強強辯手。

台上對壘時兩人言辭犀利、思維敏捷、針尖對麥芒,觀眾看了有種棋逢對手的快感。

台下她倆卻彼此欣賞,詹青雲說傅首爾詼諧幽默,傅首爾不惜對她稱讚:

聽青雲辯論就像被風親吻!”

兩個文化底蘊深厚、實力相當的人,無論是臺上博弈還是台下交流都能輕鬆自如,不生嫌隙。

人與人相處,講究思想上的“門當戶對”,不同頻的人很難走到一起。

就像魯迅和閏土,年少時一起上樹捉鳥、下海拾貝、到瓜地刺猹,童年的豐富多彩讓魯迅盼著閏土的到來。

可時隔三十年,兩人再次相見,已找不到當年的親密和歡暢,閏土身上不再有年少時的意氣風發,而是一個飽經滄桑、唯唯諾諾的中年男人。

由於生長環境不同,他倆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

由於成長速度不同,兩人在三觀和認知上已漸行漸遠。

地位懸殊,營造不了平等的關係;

價值不對等,感情維繫不長久。

正如比爾·蓋茨所說:

“這個世界並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來的成績,然後再去強調你的感受。”

生活是殘酷和現實的,你的能力配不上擁有,你苦苦經營的人脈沒有一點價值。

人生不是獨角戲,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的,沒有人願意一直向下相容,也沒有人能做到一直向上仰望。

好的關係都是勢均力敵,同頻的人才能走到一起。

時間有限,留給重要的人和事

賈伯斯說過:

“你的時間有限,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

人生苦短,我們無需委屈自己逢迎他人。

不把精力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上,珍惜當下,專注自己擅長的領域。

在網上看到一位80歲的摩西奶奶,本是頤養天年的年紀,卻執筆寫小說、辦畫展。

她的畫不拘一格,有素描、有油畫,有花草動物、有丘陵溝壑,每一幅畫都栩栩如生,她臨摹梵古的《向日葵》像真品一樣熱烈燦爛。

她熱愛學習,已出了兩本有影響力的書。

她更愛畫畫,生活中的每樣東西都是她創作的來源。

有記者問她:

“已是古稀之年,為何還想畫畫和寫作呢?”

她微笑著回答:

“小時候生活困難,沒條件;

成年後為生計奔波,沒時間;

現在子女已成家立業,想做些自己喜歡的事。”

每天她除了吃飯、睡覺、鍛煉身體,就是畫畫和讀書,偶有空閒時間也只跟寫作和畫畫的朋友來往。

馮驥才曾說:

“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優秀的人以獨處成就自己。”

餘生不長,取悅別人不如強大自己,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卻可拓展生命的寬度、增加生命的厚度。

不為無關的人浪費時間,不為沒意義的事耗費精力,垃圾社交不如獨處,朋友遍天下不如知已二三人。

越聰明的人越懂得,在有限的生命裡,把時間留給重要的人和事。

好的人脈,有質量和價值

韓寒曾說:

“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跟誰同行;

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

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與誰相伴。”

不管在職場、人際還是情感世界都是如此。

《父母愛情》中的安傑,是個受過教育、見過世面的資本家大小姐,嫁給海軍司令為妻,在島上當一名教師。

鄰居跟她套近乎,她從不參與八卦;

遠親跟她攀關係,她除了招待,不捲入雞零狗碎。

島上生活艱苦,她卻能把日子過得精緻,在院子里種滿鮮花和青菜,支起葡萄架。

工作累了、生活煩了便約志趣相投的葛老師到家中喝咖啡,坐在春意盎然的院子里,品著香氣四溢的咖啡,談天說地。

連外來寫生的夏老師都被安傑的氣質吸引,誇她是“有格調的女人”,邀請她當模特,三人聚在一起時談古論今、聊畫畫、吹口琴。

別的軍屬都被柴米油鹽熏得灰頭土臉,安傑除了工作、生活,卻懂得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好的人脈是一種滋養,安傑雖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卻依舊儀錶端莊、氣質優雅,被丈夫疼愛,受外人尊敬,活出人人羨慕的模樣。

《整理人際關係,一杯咖啡的時間就夠了》一書中說:

“能量是寶貴的資源,損友會像水蛭一樣附在人的身上,慢慢吸走你的能量。”

而優質的人脈、同頻的好友,卻會激發你生活的熱情。

把負面的情緒及時清理、把正能量傳遞給身邊的親人和摯友,在優勝劣汰中不斷重塑、完善自己。

真正的聰明人,往往很少交朋友

拾遺物語中說:

“越是聰明的人,在社交上花的時間越少,因為他懂得人脈不在別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

韓寒在成名之前很少交朋友,同學們成群結隊嘻笑玩耍,他卻特立獨行地寫自己的故事。

大多數人活成普通的樣子,他卻活成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星。

別人說他冷漠不合群,而高曉松卻覺得韓寒是最靠譜的朋友。

當高曉松酒駕入獄期間,他執導的《大武生》正準備上演。

他只給韓寒打了一個電話:

“電影首映時,你有空去捧個場嗎?”

韓寒一口答應,馬上給高曉松做宣傳,上映當天還在外地賽車的他,一結束便馬不停蹄地趕到現場為高曉松捧場。

朋友不在多貴在“精”,落寂時的推心置腹遠勝於酒桌上的觥籌交錯,雪中送炭的朋友遠比錦上添花的朋友更有溫情。

就像作家雪小禪曾說:

“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後,三兩知己、一杯淺茶,把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真正的聰明人,會對多數人親和,卻只跟少數同頻的人深交,時間對於他來說就是生命和價值,必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