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六姊妹》,心情還是久久不能平靜。特別是看到75歲高齡的劉美心離家出走,被5個女兒找回來那一幕,內心百感交集。
劉美心一見到5個女兒,第一句話不是感謝她們的尋找,而是問"老六呢?"這一句看似簡單的問話,卻道盡了一個母親幾十年來扭曲的愛。
更諷刺的是,此時的老六何家喜不但沒有尋找母親,反而在家翻箱倒櫃找尋醬菜秘方。
【01】
大姐被趕出家門的那個中秋節,本來是家庭聚會,大姐和二姐卻都沒來。
老四天真地問:"今天大姐還來不來?那二姐呢?我給她們打電話。”
此時劉美心立馬不樂意了:"打什麼打,願意來就來,不願意來就拉倒!我早就說過,你們這幾個丫頭都是我生的,一個個的,這一碗水我端得平平的!"
聽到這句話時,我不禁苦笑。這哪裡是一碗水端平?分明是偏心歪到天邊去了。
劉美心對小女兒何家喜的寵愛,是全家人心知肚明的事實。
從老六出生開始,不知道是因為終於生了個"好命"的孩子,還是因為付出了更多心血,劉美心對她的疼愛幾乎到了溺愛的地步,真的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裡怕碎了"。
這種偏愛在物質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開服裝店的啟動資金、奶奶葬禮的隨禮金,甚至不惜趕走大女兒何家麗,把家裡的房產證上加上老六的名字。
而在精神上,劉美心的溺愛更是扭曲了何家喜的人格,養成了她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性格。
【02】
現實總是諷刺的。當劉美心真正需要依靠時,那個被她捧在手心裡的小女兒並沒有如她期望的那樣"孝順"。
老六對母親的態度從熱絡變成了敷衍,三餐不定時,對老人的行動也各種抱怨。
老六經常不在家,劉美心覺得無聊,就出門鍛煉,結果,不小心受傷住了院,老六就更不耐煩了,嫌棄她老是給自己找事。
反觀那個被她多年冷落的大女兒何家麗,儘管遭受了那麼多委屈,母親出院的時候,卻只有她和張建國來接。
後來為了得到醬菜秘方,老六更過分了,竟雇人對劉美心進行威脅、恐嚇,把劉美心嚇得不輕。
我在想:為什麼越是被偏愛的孩子,往往越是靠不住呢?
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過度的偏愛,剝奪了孩子學習感恩和責任的機會。
何家喜從小到大習慣了母親無條件的付出,她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一切都是應該的。
當母親年老需要照顧時,她不但沒有回報之心,反而覺得這是一種負擔。
而何家麗從小就被教導要為家庭付出,儘管內心充滿委屈,但她也培養了堅韌和責任感。
【03】
劉美心的"一碗水端平"論,實際上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托詞。
她心裡很清楚自己偏心,卻不願意承認。這種不願面對現實的態度,最終導致了家庭關係的扭曲。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在自己的孩子間有所偏愛,這或許是人之常情。
但問題在於,這種偏愛如果過度,不僅會傷害被冷落的孩子,更會害了被偏愛的那個。劉美心對何家喜的溺愛,最終害了女兒也害了自己。
也許劉美心從內心深處知道答案,但她選擇了逃避。
直到被現實狠狠地打了臉,她才不得不面對自己的錯誤。然而為時已晚,她的偏愛不僅摧毀了與5個女兒的關係,也扭曲了老六的人格。
【04】
《六姊妹》的結局當然是皆大歡喜,但是,現實生活卻未必如此,一碗水端不平的家庭,子女一般都不會和睦,甚至反目成仇。
放下這部劇,我想對所有為人父母者說:愛可以有偏重,但要有邊界;關心可以有差異,但要有底線。
因為最終,那些被你偏愛的孩子,往往會成為你生命中最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