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在2025年3月13日上午,在宜昌市興山縣南陽鎮白竹村負責當地土著漁業發展的老楊如同往常一樣在自己漁場的引水渠中仔細查看魚的生長情況。
就在這時,一條長相獨特的魚吸引了老胡的全部注意力。
這條魚的腦袋扁扁的,彼時正吸附在一塊石頭上面,身長約有8釐米,看上去和其他的那些魚很不一樣。
老胡的漁場就在九沖河邊,這條河發源於神農架地區,之前也出現過各種各樣的魚。
老胡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在小的時候曾經見到過這種魚,但如今的老胡已經63歲,上一次見到這種魚已經是40年之前了。
當地人都管這種魚叫做“石爬子”。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華中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曾在這個地方找到過這種魚,還做成了標本,但從那以後,人們就再也沒有見到過這種魚了。
其實這幾年中科院的水生生物研究所確實經常在這附近進行魚類的調查,老胡也幫上過很多忙。
所以這次老胡發現石爬子之後就將它撈了起來,然後仔細包裝了一下將它寄到了中科院的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所的專家收到這條魚之後,確定它是一種鮘屬魚類,但究竟是哪一種還不能確定,還需要進一步的鑒定。
不過令人欣喜的是,此次發現的魚還未成年,這意味著河裡面應該是有成年的魚存在的,而且它們能進行正常的繁殖。
那麼鮘屬魚類究竟是什麼魚,為什麼它們的數量會這麼少呢?
«—【·珍貴的石爬子們·】—»
鮜屬魚類的身體整體呈現出較為扁平的形態,這種獨特的身形使得它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水流湍急、岩石眾多的生存環境。
它們的頭部寬闊且扁平,猶如一個堅固的盾牌,為它們在複雜的水底環境中穿梭提供了穩定性。
中華紋胸鮜
仔細觀察這些魚的話,會發現其唇部較為發達,上唇通常有褶皺,下唇則較為肥厚,這有助於它們在水流中緊緊吸附在石頭等物體表面,尋找生長在其上的小型無脊椎動物、藻類等食物。
它們的眼睛相對較小,並且位置較為靠上,這一特徵使得它們在貼近水底活動時,既能觀察到上方的動靜,又能減少水流對眼睛的衝擊。
中華紋胸鮜
鮘屬魚類的身體表面沒有鱗片,而是覆蓋著一層光滑且具有黏液的皮膚。
這種黏液不僅能夠減少它們在水中游動時的阻力,還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能夠防止細菌和寄生蟲的侵入。
其身體的顏色通常較為暗淡,多為深褐色、黑色或橄欖色等,這些顏色與它們生活環境中的岩石、泥沙等顏色相近,為它們提供了良好的保護色,使其能夠巧妙地隱藏在環境中,躲避天敵的追捕。
在身體的兩側,分佈著一些不規則的深色斑紋或斑塊,這些斑紋進一步增強了它們的偽裝效果,使其與周圍環境更加融為一體。
鮜屬魚類主要棲息於水質清澈、水流湍急的山澗溪流之中,尤其是那些多岩石、礫石的河段,更是它們鍾愛的家園。
這些地方水流不斷地沖刷著河床和岩石,帶來了豐富的氧氣和各種微生物,為鮘屬魚類提供了適宜的生存條件和充足的食物來源。
它們對水質的要求極高,只能在無污染、溶氧量充足的水中生存,這也使得它們成為了水質監測的重要指示物種之一。
一旦水質受到污染,它們的生存將面臨嚴重威脅。
在白天,鮜屬魚類通常會隱藏在石頭的縫隙、洞穴或者水底的陰暗角落之中,靜靜地等待著獵物的出現。
到了夜晚,當周圍環境變得相對安靜,水流的聲音也似乎掩蓋了它們活動的聲響時,鮜屬魚類便會從藏身之處游出,開始它們的覓食之旅。
它們主要以水生昆蟲、小型軟體動物、藻類以及其他一些附著在石頭表面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鮜屬魚類具有獨特的吸附和爬行能力,它們的胸鰭和腹鰭演化出了特殊的結構,能夠像吸盤一樣緊緊地吸附在石頭表面,即使在水流極為湍急的情況下,也能保持身體的穩定,不被水流沖走。
在水底移動時,它們會利用胸鰭和腹鰭的協同作用,如同壁虎在牆壁上爬行一般,沿著石頭的表面緩慢而穩健地移動,尋找食物和適宜的棲息場所。
這種獨特的移動方式使得它們能夠在複雜的水底環境中自如地穿梭,獲取其他魚類難以觸及的食物資源。
鮘屬魚類在全球的分佈範圍相對較為狹窄,主要集中在亞洲的一些地區。
在中國,它們主要分佈於長江上游及其支流、珠江上游、元江、瀾滄江、怒江等水系。
這些水系流經的地區多為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質清澈,為鮘屬魚類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境。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鮜屬魚類的分佈範圍正逐漸縮小。
一些原本有鮜屬魚類生存的水域,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水質污染等原因,它們的數量急劇減少,甚至在某些區域已經絕跡。
曾經在一些小型溪流中常見的鮜屬魚類,如今可能已經難覓蹤影,這也使得對它們的保護工作變得刻不容緩。
麗紋胸鮜
鮜屬魚類數量稀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最為主要的因素之一。
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不斷加深,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導致水質惡化,這都讓它們在原本的環境中幾乎無法生存。
德欽紋胸鮜
比如一些工業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化學物質等有害物質,這些物質嚴重污染了河水,破壞了鮘屬魚類的生存環境。
生活污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也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引發藻類過度繁殖,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得鮜屬魚類因缺氧而難以生存。
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農藥和化肥,隨著雨水沖刷進入河流,也對鮘屬魚類的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影響了它們的生長、繁殖和免疫系統。
胡明海發現石爬子這一事件,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和保護鮜屬魚類及其生存環境的契機。
我們需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對水利工程建設的生態評估和監管,嚴格控制污染排放,打擊非法捕撈行為,保護和恢復鮜屬魚類的棲息地,以確保這一珍稀物種能夠在地球上繼續生存和繁衍,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參考:
湖北日報《消失40年,石爬子再現興山》202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