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多客
來源|貝多財經
將時針撥回至互聯網金融興起的那幾年,在科技浪潮與金融創新的交織中,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徐徐展開。
2010年前後,移動互聯網藉助智慧手機形態的革命性變革,開啟了金融服務的數位化新紀元,這一時期,第三方支付機構如支付寶、財付通等逐步崛起,為後續金融創新奠定了基礎。2013年,餘額寶的橫空出世標誌著互聯網金融進入爆發期。這些具有時代印記的標誌性事件對傳統金融形成擠壓之勢,無形之間推動中國銀行業改革轉型。
在此背景下,民營資本乘國家經濟上行之勢加速壯大,成為金融改革的核心推動力。2014年,原銀監會正式發佈《關於促進民營銀行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批5家民營銀行試點獲批籌建,其中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等依託騰訊、阿裡等互聯網巨頭的技術優勢,探索出"小存小貸""大存小貸"等差異化經營路徑,一時間引爆了國內整個金融市場。
十一年來,在騰訊、阿裡、小米、美團等互聯網大廠和優秀民營企業紛紛躬身入局和不懈努力下,19家民營銀行應運而生,規模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增長,這足以證明民營資本在參與金融改革轉型中是一支重要的隊伍。
而在這些民營銀行中,威海藍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威海藍海銀行”或“藍海銀行”)無疑是市場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不僅僅因為它是山東省首家民營銀行,而且其依靠多管道獲客引流及互聯網流量平臺合作推動的O2O戰略模式,自2017年誕生之日起便備受矚目。
然而,僅僅才過了不到八年時間,藍海銀行卻已是“危機四伏”。根據藍海銀行最新公佈的2025年度同業存單發行計劃中所披露的數據,其2024年業績斷崖式下降、淨息差驟降、合規經營風險加劇等一系列問題驟然浮出水面。
這一切不禁讓人發出靈魂之拷問,頭戴“第二批試點民營銀行之一”光環的藍海銀行,緣何淪落至此深陷泥潭之中?其還能走上一條榮光之路嗎?
最新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藍海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4.52億元,同比下降39.42%;實現凈利潤4.15億元,同比下滑47.86%,營收凈利均錄得雙降,尤其是凈利潤可謂“懸崖類型”下跌,要知道在2023年其全年凈利潤可以達到7.96億元,這意味著僅僅才一年的時間,藍海銀行一下子就將四個億虧空殆盡。
拉長時間週期來看,藍海銀行營收增幅近些年下降明顯,面對銀行業激烈競爭,意味著“不進則退”,而凈利潤增速也是飄忽不定,顯示出其盈利能力較為羸弱。
如下圖所示,藍海銀行營業收入從2018年的4.24億元逐年增長至2023年終的23.97億元,期間增速只是從2019年的51.65%增長至2020年終的88.18%,隨後則是逐年大幅放緩,直至降至2023年終的17.62%。也就是說,雖然此前藍海銀行營收增幅在一步步下探,但從未出現過像2024年這樣的負增長情況。
與此同時,該期間內其凈利增速也並不穩定,雖然在2022年出現過一次小幅度下降,但盈利能力整體還是保持不錯增長態勢,常年增速能保持兩位數增長,實屬不易。只是這樣的狀態並沒有維持下去,2024年其凈利潤超47%的下滑,成為該行成立以來盈利能力遭遇到的最大一次“滑鐵盧”。
由於距離藍海銀行正式披露2024年度報告還有一段時間,我們暫時還無法得到更多詳盡財務數據來深度分析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其去年業績出現如此嚴重的滑坡,但透過此次藍海銀行發佈的同業存單計劃中一些數據,我們也能做出一定的初步判斷。
一方面,淨息差持續收窄加劇了藍海銀行盈利端的壓力。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藍海銀行凈息差僅為2.35%,較上年終壓降了1.99個百分點,同時也大幅低於同期我國民營銀行凈息差4.11%均值1.76個百分點。
而我們知道,息差收入一直是藍海銀行最重要的營收來源,2022年及2023年佔總營收的比重均高於90%,分別為95.34%、90.82%。但在如今降息大環境下,該行凈息差連年下降,會直接導致自身盈利能力受到極大影響。
另一方面,營業支出埠成本的抬升,促使成本收入比大漲,從而壓制了利潤增長空間。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藍海銀行成本收入比激增至46.04%,不僅相較於上年同期的30.35%數值大幅增長了15.69個百分點,而且也較2021年的27.11%低值暴漲了18.93個百分點。更值得關注的是,如今藍海銀行成本收入比數值,也已經高於商業銀行成本收入比不應高於45%的監管建議值。
正所謂“商場如戰場”,金融市場的戰爭更是如此,註定激烈且殘酷,民營銀行與諸多實力強勁的對手“貼身肉搏”,要想逆襲,就必須憑藉自身得天獨厚互聯網巨額流量的基因快速變現,這是其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依仗。
出身騰訊系的微眾銀行、阿裡系網商銀行,皆莫不如是,也為眾多民營銀行中的佼佼者,實力無需過多贅言。
藍海銀行則不同,背後站著的股東卻並沒有互聯網基因,是由威高集團等7家膠東地區民營龍頭企業共同發起設立,股東涉及醫療器械、藥業、海洋捕撈和水產品加工、服裝生產、工程機械、車輪生產、食品原料生產、百貨等產業,股東資本實力均較強。
據2023年財報信息顯示,威高集團為藍海銀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達30%;第二大股東是赤山集團,持股22.5%;剩下五家股東分別是迪尚集團、青島福瑞馳、興民智通、安德利集團和煙台振華購物中心,持股比例分別為12.5%、9.9%、9.5%、8.1%、7.5%。
即便沒有互聯網成色股東加持,但從成立之初開始,藍海銀行所合作的外部管道多為頭部互聯網金融平臺,同時行銷管道引流能力不斷提升,業務規模擴張較快。
然而,近些年來藍海銀行資產規模增長放緩之勢非常明顯,擴表步伐反而明顯滯後了。
橫向對比來看,微眾銀行的總資產規模已經突破5800億元,網商銀行的資產總額已超4800億元,新網銀行、蘇寧銀行、眾邦銀行的資產規模也已突破千億元。而截至2024年末,藍海銀行總資產規模則僅為555.43億元,與微眾銀行相差近10倍。
對此,市場也對藍海銀行貼上了“掉隊”的標籤。當然,藍海銀行的“掉隊”不僅體現在與同行競爭對手層面上,與近些年自身發展相比,其落後步伐愈發明顯,資產規模增長較為乏力。
事實上,得益於政策觸發的一波紅利,成立初期藍海銀行規模擴張迅猛,在正式開業后的第三年,也就是2019年,其總資產規模達到了303.5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3.57%。不過,好景不長,這種增長勢頭並沒有保持住,隨後該行資產規模增速逐年持續放緩,比如2022年增速降至為11.49%,2023年已經降至了個位數,為3.51%。時間來到2024年,雖然其總資產規模增速回暖至5.26%,扭轉了此前增速連續四年放緩的局面,但依舊比不上此前資產可達兩位數的增速。
資產品質方面,去年該行有了一定改善,截至2024年末,藍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3%,較2023年微降0.02個百分點,雖然降幅不大,但這卻是該行不良貸款率在連續攀升五年後首次出現的壓降,顯示出其風控水準有所提升。
而在撥備覆蓋水準上,截至2024年末,藍海銀行撥備覆蓋率降至161.6%,較2023年末減少12.22個百分點,顯著低於同期商業銀行平均水準,反映出其風險抵補能力呈現弱化趨勢。此外,這一指標變化與該行凈利潤同比暴跌47.86%、淨息差驟降1.99個百分點的業績滑坡形成“呼應”,暴露出在利率市場化與撥備增厚“安全墊”承壓背景下,其後續經營所面臨的調整壓力。
作為按照O2O類互聯網銀行發展戰略的民營銀行,藍海銀行一直以來的展業路徑之所以能夠與其他頭部互聯網銀行一較高下,主要歸功於消費金融業務的支撐,而該業務背後落地的擔保助貸模式,更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
據悉,為儘快拓展客戶管道,藍海銀行持續發展互惠型助貸產品,近年規模快速上升。其中,藍海銀行作為資金方提供成本較低的資金,並通過自身模型進行客戶篩選;助貸機構負責客戶營銷獲取及前期客戶風險把控,借助該行的融資服務以擴大自身市場影響力。
簡而言之,該助貸模式就是藍海銀行與有資金實力雄厚的擔保人合作,如果借款人到期不能償還債務,即由擔保人來履行保證義務,進行債務的全面兜底。
公開資料顯示,藍海銀行開發的互惠型助貸產品合作的導流獲客機構包括互金平臺、擔保公司、小貸公司、消金公司等。而這其中就有多家擔保公司,包括平安普惠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等。
顯然,這種模式將終端風險轉嫁給了擔保公司,短期來看的確可以為藍海銀行輸送穩定的利潤,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但長期來看卻不利於該行建立起自我風控能力,一旦產生逾期風險,藍海銀行就會反噬自身,承擔起較大的輿論壓力。
毫無疑問,這些助貸平台違規收取服務費、保證金、暴力催收等行為,曾引發了消費者大量投訴,而作為第一資方,藍海銀行也難免受到波及。黑貓投訴平臺有超700多條關於藍海銀行涉及高利率、暴力催收、洩露個人隱私的投訴,進一步削弱了其市場聲譽。
引發消費者大量投訴的同時,藍海銀行的內部管控合規問題也不容忽視。據統計,2024年藍海銀行受到來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開出的罰單合計有6張,罰款金額共計160萬元。其中有兩張大額罰單直接劍指該行貸前調查不盡職、嚴禁跨地域經營監管要求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合計被罰沒140萬元。
具體來看,2024年1月,藍海銀行因貸前調查不盡職、對合作機構催收管理不到位,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罰款70萬元;同年4月,該行又因嚴禁跨地域經營監管要求落實不到位、貸后管理不盡職,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罰沒70萬元。這對於新興銀行來說並不是好事,尤其在藍海銀行的管理層不乏老將的情況下,這樣的合規性問題實屬不該。
總的來看,蒙眼狂奔的時代已成為過去式,精耕細作才是接下來的主旋律。在正經歷從高速擴張向高品質發展轉型陣痛期,以及行業分化加劇的背景下,如何夯實內生品質、優化結構?在業務合規與業務擴張中找好平衡?
穩中求進,實現量與質的相容,想必是當下正值“青春期”的藍海銀行所要闖關的一道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