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是個頗為傳統的父親,關於孩子的教育,他總有自己的看法。
最近,他參加了一次家長會,會上老師提到,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
這話題引發了他的思考。
回到家,他看到自己的兒子小宇正低頭玩著手機,李先生不由得想,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兒子成材呢?
李先生想起小時候,軍訓時老師總是強調站如松、坐如鍾。
他意識到,培養孩子自信,首先要從體態開始。
於是,他決定嘗試一個簡單的辦法:每晚吃完飯,他和小宇一起去社區的小公園,練習站姿,靠牆而立,挺胸抬頭。
這個改變讓小宇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三個月後,學校運動會,小宇自告奮勇當了升旗手。
李先生發現,自信心如同手機信號,需要“接收器”——良好的體態便是開關。
小宇非常聰明,但臉皮薄,常受委屈。
有次,老師批評了他的小失誤,小宇竟然在衛生間偷偷落淚。
李先生心疼之餘,帶小宇體驗生活的另一面——去早市賣菜,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在面對各種“砍價大媽”時,小宇從一開始的無所適從,到最後能淡然應對。
李先生告訴小宇,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臉皮就得磨練,要比腳後跟還厚實,心態需要強大。
在學校,借橡皮不還、幫忙抄作業的情況時有發生。
小宇總是礙於情面,答應了一次又一次,結果自己累得不行。
鄰居王叔叔家的孩子也曾被“利用”,但學會了一句簡單的“這事兒我辦不了”後,他反倒成了學校中最“難以攻克”的人物。
李先生借鑒了這個方法,教育小宇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要學會拒絕,保持自己的節奏和立場。
他也常和小宇演練生活中常見的拒絕情景,説明小宇練就了一身面帶微笑說“不”的本領。
小宇在家裡是個“悶罐”,明明肚裡有很多想法,卻不願和家人分享。
李先生想到一個辦法,他交給小宇一個“講新聞員”的角色——每天負責向家人播報天氣預報。
剛開始,小宇的描述零零碎碎,但隨著時間推移,他的語言逐漸流暢。
李先生還教小宇用“第一件、第二件、第三件”這種結構化的方式說事兒,漸漸地,小宇的表達能力有了明顯提升,用他的話來說,腦袋變成了不停轉動的“喇叭”。
有一段時間,小宇總是看什麼都不順眼,覺得這不行,那不好。
李先生想,是不是缺少發現美好的眼力見呢?
他設立了“每天三件好事”的遊戲,鼓勵小宇每天記錄三樣身邊的好事情。
三個月後,小宇竟“驚喜”地發現,周圍的人和事都變得那麼可愛。
李先生說,這像給生活裝了一台“美顏相機”,心態改變,世界自然會不一樣。
一位朋友告訴李先生,一個人的視野決定了他能飛多高。
週末,李先生帶小宇去步行街的二手市場,看一看廢品如何變成“寶貝”,讓小宇瞭解“換個角度看世界”。
假期,他還帶小宇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增加他的見識和閱歷。
在一點一滴的經歷中,小宇不再是那個拘泥於眼前的小男孩,他的心胸逐漸開闊,視野更加廣闊。
李先生遇到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學霸”。
他說,每天在自己的工具箱上寫下目標“我要考上心儀的大學”,並用行動去接近這個目標,結果夢想成真。
李先生決定和小宇定下共同的目標,比如,暑假每天游泳一個小時,以培養一顆堅韌不拔的心。
通過這個過程,小宇漸漸感受到,目標得以實現的喜悅,就像走在灑滿陽光的大道上。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不光只是需要知識的累積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心態。
李先生深知,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不斷地引導、鼓勵與陪伴。
與其不斷告訴孩子“你要爭氣”,不如為他們的成長找到合適的“鍛煉方法”,讓孩子學會在生活中不斷挑戰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孩子的長大,不歲月,而是我們用心澆灌的每一刻,共同經歷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