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再次成為行業焦點。65歲的她宣佈推出定價僅**999元**的電動兩輪車“明珠出行”,直接擊穿行業均價3000元的底線,引發市場震動。這一價格不僅讓消費者直呼“真香”,也讓傳統電動車廠商如雅迪、愛瑪等如臨大敵。
### “價格屠夫”背後的成本密碼
格力如何實現如此低價?關鍵在於**顛覆傳統供應鏈模式**。傳統電動車廠商依賴經銷商體系,中間環節成本佔比高達60%以上,而格力通過直營模式砍掉中間商差價,同時自研電機、優化包裝設計,將成本壓縮至極致。此外,格力捨棄“智慧APP”“七彩跑馬燈”等非核心功能,專注基礎性能,進一步降低成本。
電池作為電動車核心部件,格力也祭出“殺手鐧”——自研電池技術。業內人士分析,傳統鉛酸電池成本約佔總成本的30%-40%,而格力通過技術革新和規模化採購,進一步壓低電池成本,成為低價策略的支撐。
### 行業洗牌在即,傳統廠商如何接招?
雅迪、愛瑪等品牌已陷入被動。雅迪2024年財報顯示,其單車利潤約900元,而格力的低價策略直接擠壓了傳統廠商的利潤空間。天津武清作為全國電動兩輪車生產基地,已有廠商透露訂單下滑、裁員調崗的困境。
不過,質疑聲同樣存在。有行業人士指出,電動車市場已趨近飽和,且格力缺乏渠道積累,能否長期維持低價優勢仍是未知數。此外,格力此前跨界造車(如格力鈦新能源貨車)曾因續航短、銷量慘澹而折戟,此次能否打破“跨界魔咒”仍需觀察。
一場“性價比革命”的序幕
董明珠的999元電動車,不僅是一場價格戰,更是一次對行業暴利的“宣戰”。若格力能持續兌現“高質低價”承諾,或將重塑電動兩輪車市場格局,推動行業向普惠化轉型。正如董明珠所言:“沒有沉不了的船,關鍵看你是否真心為使用者著想。”這場變革的終局,或許正由每一位消費者的選擇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