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減肥”成國家戰略
更新于:2025-03-26 05:21:52

2025年,體重管理這件生活“小”事正在變成國家“大”事。

從今年開始,國家推進“體重管理年”三年計劃,推出的地區性食譜一躍登上微博熱搜,引發網友廣泛討論。

這一政策的背後是我國超重肥胖形勢的日益嚴峻。根據官方公佈數據顯示,我國有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高於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的37%,且比例逐年上升。

在這片焦灼中,身材管理加速日常化,作為很多人減脂首選的輕食代餐產品也越來越成為“剛需”。在需求的拉動下,行業迎來快速增長:六年市場規模暴增30倍,但市場滲透率尚處低位,這吸引了大量品牌入局。當前,輕食代餐行業正醞釀著更洶湧的浪潮。

我國超過半數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2018年我國成人超重率34.3%、肥胖率16.4%,而這兩個數據在2002年分別為22.8%和7.1%。

目前,我國有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有研究預測,若不有效遏制,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將飆升至70.5%,也就是說每10個成年人中將有7人超重或肥胖。

今年的國際肥胖日3月4日,《柳葉刀》雜誌發佈報告,截至2021年,中國25歲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達4.02億,居全球之首。

肥胖與200餘種疾病相關,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均在其中,相關治療費用在慢性病支出中佔比極高。

從2010年至2020年,中國因超重和肥胖導致的直接醫療費用從84億美元攀升至239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4180億人民幣,佔全國醫療總支出的21.5%。

肥胖超重不僅影響生活品質,還十分“燒錢”,直接或間接增加醫療支出和社會經濟負擔。這也解釋了國家為什麼在此刻對減肥這件事情出手。

具體來看,推進 “體重管理年”,主要有這些舉措:動員社會廣泛參與,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等;加強體重管理服務,例如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將體重管理納入簽約服務,提供合理膳食、科學運動指導;加強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研發體重管理相關醫藥及穿戴設備,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制定個人化營養、運動干預方案中的應用等。

千億級市場的醞釀

“管住嘴,邁開腿”的減肥定律,正在撐起一個千億級市場。艾媒諮詢數據顯示,中國代餐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58.2億元狂飆至2023年的1750億元,六年暴漲30倍。

輕食代餐的概念起源於西方,在2013年左右開始踏入中國市場,成為很多人減脂瘦身的首選。輕食代餐行業經歷了一段資本密集投放與撤退後,近幾年隨著消費者飲食習慣的轉變,再次煥發生機。

資本捲土重來,新老品牌持續入局,這個千億級市場正在變得越來越熱鬧,有研究預測2027年行業規模將突破3500億元。

在輕食代餐賽道,除了湧現出ffit8(幸福能量)、Smeal、低卡博士、王飽飽、Wonder Lab、鯊魚菲特等一批新銳品牌,傳統食品巨頭也紛紛跨界推出子品牌,例如雀巢的We8this、旺旺的Fix Body、康師傅的“陽光優纖”等,湯臣倍健(300146)、康寶萊等保健品品牌推出了代餐粉、代餐奶昔等產品,Keep、咕咚、薄荷健康等健康管理App同樣加入戰局,還吸引了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茶飲品牌。

在北京工作的白領張薇多年來保持健身運動的習慣,她的晚餐選擇見證著代餐產品的反覆運算:從最開始的燕麥片、燕麥碗、蔬菜水果沙拉到瓶裝奶昔、蛋白棒,再到即食雞胸肉、即食紫薯、免煮魔芋麵等。她介紹說,自己跟風買過的代餐產品,都是在社交平臺上刷到的熱門網紅產品。

雖然品牌不斷湧現,品類也在日漸豐富,但是這一賽道尚未形成頭部效應,產品同質化、不規範的問題也比較明顯。例如,以賣蛋白棒起家的ffit8曾與羅永浩合作,在行銷上砸了一個億,流量助推下產品一炮而紅,9個月實現營收破億,巔峰時期每三秒就能賣出一個蛋白棒。隨後市場湧現大量定價更低的同質化產品(ffit8當時單價為18元左右),再加上策略的失誤,ffit8三年虧損了近7000萬,淨資產甚至跌成負數。

但是經過策略調整,ffit8在2023年實現盈虧平衡,2024年銷售額預計達到2億元,已經成為代餐領域為數不多還站在牌桌上的網紅品牌。

總體來看,行業目前有兩個較為明顯的新趨勢,一個是從西式輕食代餐到中式輕食代餐,例如出現麻辣香鍋口味的常規代餐以及八珍糕、銀耳羹等中式代餐;第二個是代餐輕食從“飽腹需求”向“精準營養”轉型,益生菌添加、控糖技術等創新成為差異化競爭點。

越來越多的輕食代餐不僅打出“無負擔”的標籤,還要標榜美味、好吃,同時還得擁有保養、美容的複合功效。

當行業沉浸在“高蛋白”“零添加”的概念狂歡時,年輕人卻開始“用魔法打敗魔法”,社交平臺上“智商稅”聲浪漸起,使用者不再跟風為概念買單。“不是30元的代餐奶昔買不起,而是5元的營養快線更有性價比”,娃哈哈木糖醇八寶粥也因“低糖高纖維”被捧為“國貨之光”。很多網友發帖表示,計算下來,這些老牌國貨的熱量甚至與某些代餐產品差不多。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了年輕消費者不願被”割韭菜”的心理,而且更看重性價比。

“減肥管理年”的背後,體現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身材管理這件事情正在常態化,代餐食品也變得向日常化、零食化。那麼,誰能抓住這波消費需求和政策優勢呢?

新消費領域最不缺網紅品牌,但也很容易曇花一現,有些企業押中寶,創造出某個明星單品就能夠迅速火爆市場,可是一旦與消費者需求擦肩而過,也會迅速被市場拋棄。

代餐行業曾經出現很多網紅產品,但誰能擺脫無法長紅的“網紅定律”,還是非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