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王一】說起商業航太的“領頭羊”,絕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馬斯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該公司在太空中擁有7000多顆“星鏈”(Starlink)衛星,去年包攬了全球火箭發射總量一半以上的發射,其可復用火箭降低了成本,讓SpaceX的產品和服務相較於其他競品更具有性價比。
在一些中國航太業人士眼中,SpaceX完成了包括低成本大運力天地交通工具研發(可復用火箭和飛船)、大型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星鏈)和航太企業自我造血盈利在內的“不可能任務”,實現了商業閉環,不僅讓中國投資者看到了該行業的前景,也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商業航太發展提供了關鍵參考。
美國《華爾街日報》23日注意到,隨著中國2014年正式向民間資本開放商業航太,近幾年一批中國民營商業航太企業湧現,他們正努力追趕SpaceX,幫助中國打造出不依賴西方技術的本土商業航天工業。
據該報報導,中國今年至少有6枚可復用火箭計劃發射,其中包括江蘇深藍航太有限公司的星雲一號火箭。
2015年SpaceX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火箭發射到太空后的成功回收,受此啟發的霍亮辭去了他在中國國有企業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的工作,創立起深藍航太。今年,深藍航天計劃發射星雲一號火箭,目標是回收和再利用該火箭。該公司還計劃在2027年為太空遊客提供亞軌道旅行專案,目前門票售價已超過10萬美元。
民營企業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也在準備發射朱雀三號運載火箭。2023年,藍箭航天發射了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號。該火箭以液態氧氣和甲烷混合而成的火箭燃料——液氧甲烷為推進劑,填補了中國液體火箭型譜的空白,以更低的成本為商業火箭發射市場帶來變革。這種推進劑後來被SpaceX拿去用在了他們的飛船上。
朱雀二號遙二發射 藍箭航太
2014年,中國國務院出臺《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首次打破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太的政策門檻。自此,中國民營商業航太正式起步。
觀察者網航天領域專欄作者陳藍此前介紹說,中國航天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封閉的體系。改革開放后,尤其是軍民融合政策實施以來,才逐漸對民企開放。近十年來,先後僅有5家火箭公司(星際榮耀、星河動力、天兵科技、藍箭航太以及中科院背景混合所有制的中科宇航)實現了入軌發射。直到2023年,中國民營商業航太迎來了騰飛的前夜。
除了前文提到的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以外,2023年伊始,天龍二號液體火箭的成功發射打破了全球範圍內商業液體箭首發必敗的魔咒。當年年底,朱雀二號遙三箭首次商業發射再獲成功。
陳藍指出,這三次發射,使2023年成為中國民商液體火箭元年,標誌著中國商業航太進入下半場。
2024年11月30日晚,中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圓滿完成首次發射任務,填補了我國沒有商業航天發射場的空白。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梳理,2024年除SpaceX之外,全球發射火箭次數最多的是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去年進行了51次發射。
中國國家航太局總工程師李國平去年在珠海航展發表講話,鼓勵支援商業航天企業平等參與國家工程專案。他建議,推進商業航太共建共用。一是推動國家投資的大型設備設施向商業航太企業開放;二是鼓勵體制內企業支援商業航太企業供應鏈供給;三是放開國家衛星數據,盤活存量數據資源;四是建立權威統一、開放共用的標準體系。
李國平還表示,支援商業航天企業“走出去”,支持衛星出口、數據應用、國際商業發射服務等。
2020年至2024年中國火箭發射次數變化趨勢圖 《華爾街日報》
中國商業航太公司也開始承接國際發射任務。去年11月,中科宇航力箭一號遙五運載火箭採用“一箭15星”的方式,在東風商業航太創新試驗區發射成功。此次任務成功發射了阿曼智慧遙感衛星一號,標誌著力箭一號運載火箭開啟國際商業發射的新篇章。
專注於空間和衛星通信的研究公司Orbital Gateway Consulting創始人布萊恩·庫爾喬(Blaine Curcio)預計,到2030年前後,中國商業航太企業將與SpaceX競爭國際發射業務。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兩大星座計劃“千帆”和“國網”都是SpaceX“星鏈”的競爭對手。“千帆”已簽署協定,將為馬來西亞、哈薩克和巴西提供衛星通信。
霍亮相信,到2030年,中國企業能夠趕上SpaceX。不過,將SpaceX視為業內標杆的他也承認,“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能趕上世界領先水準”。
陳藍也認為,SpaceX在航天技術重大創新上依然遙遙領先,現在中國採取的跟隨戰略也是完全正確的,可以避開許多別人踩過的坑,少走彎路,提高效率。
在陳藍看來,與美國不同,中國的航天產業格局是,兩大國有航太集團非常強大,而民商航太企業數量眾多,多家頭部公司實力相當,沒有出現美國SpaceX一家獨大的“准壟斷”局面。所以,中國市場必然更卷,競爭更激烈,淘汰率更高。這樣的競爭格局的結果是,中國在可回收火箭的發展上更接近完全競爭市場。理論上,這樣的市場將會產生資源配置最合理、生產效率最高、最能滿足需求、社會效益也最大的產品。事實上,由於中國強大的產業鏈優勢,專業分工更細、市場更開放、生態也更強大,中國火箭研製已經形成了不同於SpaceX垂直整合的模式。
“當然,無論是中國國內可回收火箭的競爭,還是中美的競爭,目前才剛剛開始。SpaceX等了十多年,現在終於等來了真正的對手,”陳藍預測說,“今後四五年將精彩紛呈,中國的三大巨型星座後期巨大的發射量必然要依靠可回收火箭來完成。我們將看到新的實力玩家脫穎而出,也會看到有公司被殘酷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