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系列] 乂度 TA-32 旗艦耳放:篇2 兩代旗艦的對比
更新于:2025-03-26 04:45:04

時隔多年,乂度再一次為廣大玩家呈現屬於自己的桌面旗艦!

TA-32是TA-30的繼任者,是全新的產品邏輯與技術要求的集中體現。在兩代產品之間,乂度曾創造出諸如XD-05 Bal、XA-02這樣具備了不同屬性的產品,這些各具特色又精準投放的產品,不僅反映出市場喜好的變化,亦體現出玩家需求的變化,而這些變化都將最終凝練在旗艦產品之中,呈現為最好的乂度。

為了給大家展現出兩個時期最好的乂度,大邪神特地反找出來TA-30,同最新的TA-32進行這一場橫評對比,於大家分享個中心得體會。下面,我將從參數表現著手,帶領大家逐步領略其中趣味,希望大家玩的開心!

參數對比:

TA-30:ES9038Q2M解碼器:

XMOS XU208接收晶片

DSD支援至1Bit 22.56mHz

PCM支援至32Bit 768kHz

*七種濾波器風格可選

電子管放大:

5Z3P整流管(國產定製)

ECC82電子管(進口)

TA-30物質:

供電:外接市電110V/220V

輸入方式:藍牙、USB、同軸、光纖、AUX in

藍牙支援格式:SBC、AAC、aptX、aptX LL、aptX HD、LDAC

輸出方式:6.35單端、AUX out

輸出功率:3W@32歐,

諧波失真:0.5%@1kHz,

信噪比:110dB,

分離度:>=65dB

TA-32:羅姆BD34301解碼器:

XMOS XU316接收晶片

DSD支援至1Bit 22.56mHz

PCM支援至32Bit 768kHz

MQA最大展開至32Bit 768kHz(八倍展開)

*兩種濾波器風格可選

電子管前級放大:

5U4G整流管

APOS 12AU7電子管

物質:

供電:支援110V與220V切換

輸入方式:藍牙、USB、同軸、光纖、AES、AUX in、Balance in

藍牙支援格式:SBC、AAC、aptX、aptX LL、aptX HD、LDAC

輸出方式:6.35單端(配轉接頭)、4.4平衡、卡農平衡、AUX out、Balance out

單端輸出功率:2.3W@32歐,20Hz~60KHz,諧波失真<=0.01%,信噪比116dB,分離度75dB

平衡輸出參數:3W@32歐,20Hz~60KHz,諧波失真0.03%,信噪比118dB,分離度104dB

產品評述:

僅從尺寸與外觀方面就能看到兩款產品的差異。

TA-30沿襲自TA-05、TA-03s、TA-10的設計思路,採用縱向排列,大概是3-5本精裝版書籍的空間佔據,能夠非常和諧地嵌入書桌;使用場景方面,以連接桌面PC系統的USB為主,除了基本的同軸和光纖輸入以外,藍牙功能保證了基本的手機音源接入。

TA-32基本脫離了“小紅點”之前的台式設計語言,尺寸也很難說方便放在傳統書桌之上,接入方式也添加了Balance out這種更多是用在獨立HIFI系統的模擬輸出方案;因此,在不同放置的嘗試之後,我覺得我應當拋棄“書桌”這個概念,接受這款產品應當是放置在獨立系統的避震架上,配合CD轉盤、功放等構成完整的獨立HIFI系統,並在其中擔任解碼器的角色。

考慮到可更換解碼的特性,對於每一款調音都相對成熟的解碼卡,TA-32可以擔任這個“港口”的角色。同時,配置的無論基於單端線路的輸出或是基於平衡線路的輸出,都是現代揚聲器系統的核心架構之中。從這個角度開看,標價7K的產品定位也屬於十分妥帖了。

聲音評述:

相比於設計本身的差異,聲音方面承襲著乂度的一致性。

調音風格上,兩代產品並未有太大的出入,即使後來者具備更加飽滿的聲音密度,聲場更大、整體聲音聽起來更加寬鬆,但都是一耳朵聽來:這就是乂度的聲音。

有別於印象,在橫評兩款旗艦產品期間,我曾大量聆聽TA-32的單端模式,配合可能在中文互聯網銷聲匿跡的拜亞動力次旗艦:Amiron HOME,一款評價褒貶不一的300歐全尺寸頭戴式耳機——這是一款十分挑剔的耳機,從錄音檔品質到解碼放大的效果都十分挑剔,卻在TA-32(單端)與TA-30上為我帶來一段非常優秀的聽音體驗。

講真,單從產品定位來看,TA-32也僅僅是差不多能夠匹配到Amiron HOME的,至於壓榨潛力是不能奢求的了。Amiron HOME也不愧出自老牌德系廠商,非常敏感地還原出TA-32的聲音特質,尤其是在更換解碼卡之後,非常清晰地體驗到聲音風格改變,然而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說我為何會鍾情於TA-32的單端,或者說,我從TA-32與TA-30之中所共同體會到的一個共同點,即聲音上的醇和、氣質上的從容,這一點在兩代旗艦上並未有太大出入,反而隨著產品力的前進,在更進一步的TA-32之上,這種特質更加明顯,是無論更換多少解碼卡都無法忽略的質感。

說到底,技術還是要為了聲音服務,聲音最終傳遞的情感和感受,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

電車該怎麼選擇
電車該怎麼選擇
2025-03-30 22:10:15
電子身份證如何申領
電子身份證如何申領
2025-03-31 03: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