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產品實習但拿不到offer?你可能在無效積累(附自檢清單)
更新于:2025-03-26 04:10:44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產品實習是邁向職業發展的第一步。然而,很多人在實習中兢兢業業,卻仍然未能拿到滿意的offer。這是能力不足還是方向跑偏?本文將幫助你識別實習中可能存在的“無效積累”,並通過實用的自檢清單,為你的實習之路增添更多“含金量”。

不知道剛剛接觸到產品經理這個崗位的小夥伴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我做過用戶調研、寫過PRD、跟過項目上線,面試時面試官卻說‘你的實習經歷缺乏產品思維’”​針對於這個我想說:​產品實習≠offer通行證,無效積累比零經驗更危險

一、為什麼你的實習經歷“不值錢”?

3個致命誤區

1. 把參與當成主導

錯誤示範:負責XXX功能需求文檔撰寫,協助XXXX部門開發進度

面試官視角:我只看到執行部分,並未看到你決策邏輯和結果產出

核心:star重構核心,大部分人的問題在於缺少邏輯性,自己巴拉巴拉說出一大堆讓面試官在面試當中去閱讀理解,你做了多少是其次,重要的是要怎麼把你做的這個東西講清楚,為什麼做,怎麼做,做了啥,取得了啥結果,帶來了什麼價值,對於自己的經歷一定要多復盤思考,不做行動的傻子

2. 流水帳嚴重

高頻翻車問題:你做的這個功能,怎麼去判斷它成功與否呢?

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

致命傷:你只複述工作流程,沒有展現你的思考鏈路,也沒有沉澱下來可復用的方法論

核心:很多人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後只會成為PRD工具人,一定要去拆解業務邏輯(使用者-痛點-解決方案-關鍵指標),每做完一個功能必須要及時復盤思考,不然即使你做過多少需求,設計過多少功能,都是無用的

3. 關注工具熟練度,忽視決策稀缺性

首先產品經理是需要寫PRD,畫原型,但這些工具的本質還是要體現產品經理的邏輯能力,並且,很多產品經理只需要在草稿上比劃比劃體現出功能邏輯和交互邏輯就可以,重要的不是工具,是使用工具背後的那個腦子

致命傷:原型設計工具只是門檻,目前AI工具正在加速替代基礎技能

面試官真正在意的是:你的產品思維!!!

  • 老闆突然要求提前兩周上線怎麼辦?
  • 研發說需求實現難度太大,你怎麼解決
  • 功能設計方案abc,如果決策哪個方案最優

下面是一個可針對於實習經歷的自檢清單請查收:

自檢清單:你的實習經歷能打幾分?

  • 每段經歷是否包含 ​量化結果 (至少1個指標提升)
  • 是否能說清 ​為什麼做 (需求來源)和 ​為什麼不做其他方案
  • 是否提煉出 ​可複用的方法論 (至少1個模型/原則)
  • 是否展現 ​決策衝突 及解決過程(體現軟實力)

最後,現在網上很多人都在調侃”某部門一個同事只是說了一句這個需求能不能快點解決,他就成為了產品經理“這個段子聽起來很符合這個網站的名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但是目前為止我覺得,確實產品經理是好做在外人眼裡就每天催催需求,但要做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是非常不容易的,強大的邏輯思考能力、溝通能力、決策能力、眼界、商業敏銳度等等,是要求工具性特質和表達性特質結合最深的一個崗位,而我這個菜雞目前也在努力著,我看過一些身邊人的產品簡歷,甚至在面試當中去問PRD怎麼去寫的他也不知道,他只是回答了一句按照公司範本寫的,追加去問他也不知道具體有什麼內容。這個需求的來源是源自於哪裡也不知道,這樣怎麼可能有產品思維呢?

結語

產品經理的終極競爭力,是“定義價值”的能力

當AI能1分鐘產出PRD時,比“工具人”更危險的是“只會做需求翻譯器”。​用產品思維重新拆解你的實習,讓每一個需求文檔背後,都透露出你對商業本質和產品思維的理解。​

​“你曾用哪個產品方法論成功解決過項目難題?歡迎在評論區實戰演練”​

本文由 @汪仔小新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定

數據字典功能設計
數據字典功能設計
2025-04-07 06: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