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心學堂】用心呵護生命,用愛延伸服務,廣東省中醫院張敏州教授率領團隊打造,定期推送心臟和急危重症相關的防治保健科普知識,為您排憂解惑!
本期作者
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經濟水準的提高,肥胖率持續攀升,冠心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尤其是中心型肥胖(腹部肥胖),與冠心病的發病風險密切相關。
PART.01肥胖為何會導致冠心病
肥胖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在於它會引發一系列代謝紊亂和生理負擔,最終導致冠心病的發生。
代謝異常加速動脈粥樣硬化
肥胖,尤其是內臟脂肪的過度積累,會導致胰島素抵抗、慢性炎症和脂質代謝紊亂。這些異常會直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礎,它使冠狀動脈狹窄,限制心臟血供,嚴重時可引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心臟負擔加重
肥胖者往往伴有高血壓,血壓升高迫使心臟更用力地泵血,長期導致心肌肥厚,增加心力衰竭的風險。此外,肥胖還會使血容量增加,進一步加重心臟負擔。
血脂異常加劇風險
肥胖與高膽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水準密切相關,這些異常脂質會在血管壁沉積,加劇動脈粥樣硬化,進而提高冠心病風險。
研究表明,肥胖與冠心病風險呈正相關。在中國人群中,身體質量指數(BMI)每增加1個單位,冠心病風險約增加10%。尤其在年輕人中,這一效應更為顯著:20-39歲肥胖男性和女性的冠心病風險分別是正常體重者的4.23倍和5.29倍。
PART.02科學控制體重
為應對肥胖引發的多種慢性疾病,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體重管理政策。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多部門印發《“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和《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通過多層次干預幫助國民控制體重,降低冠心病風險。以下是一些科學實用的體重管理方法:
01飲食干預
減少高熱量食品攝入:限制油炸食品、動物脂肪、含糖零食和飲料的攝入,降低總能量攝入。
合理搭配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及低脂蛋白質食品;控制食鹽和糖的使用量,做到“吃動平衡”。
02加強體育鍛煉
規律有氧運動:建議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每周保持5天以上的運動頻率。
結合力量訓練:適當加入抗阻訓練,可説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有助於長期維持健康體重。
03行為及生活方式干預
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養成定時定量進餐的習慣,避免暴飲暴食;保證充足睡眠,減少熬夜;減少長時間靜坐,適當增加日常活動量。
借助智慧設備監測:國家鼓勵在家庭、學校和社區推廣體重秤、腰圍尺、可穿戴健康設備等,通過數據監測及時掌握體重變化情況,做到早預防、早干預。
04心理支持和專業指導
重視精神心理干預:針對減重依從性不高、缺乏減重信心的群體,提供專業心理諮詢服務,説明其克服情緒障礙。
建立專業體重管理門診:鼓勵醫療機構開設體重管理或肥胖防治中心,由營養師、內分泌專家、運動專家等多學科聯合制定個人化減重方案。
肥胖與冠心病密切相關,其通過代謝紊亂、心臟負擔加重和血脂異常等機制顯著增加冠心病風險。控制體重則是預防和緩解冠心病的有效途徑,不僅能改善生理指標,還能減輕心血管負擔。
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成立於1998年,是國家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國家衛健委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及重症醫學協作組總牽頭單位,國家級胸痛中心單位,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肌梗死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
1997年率先在全國中醫院中開展冠心病介入診療技術,2008年為104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植入支架,用中醫藥保駕護航,隨訪至110身體健康。牽頭制訂和發佈國內首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被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和中華醫學會首次聯合發佈為團體標準。
圍繞心肌梗死中醫藥研究共主持國家級課題13項,省部級課題30項,牽頭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5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65篇,總影響因數超240分,獲省部級和全國一級學會科學技術成果獎20項。
供稿 | 大德路總院重症醫學科
初審 | 陳淩
審核 | 莊映格
審定 | 陳佳佳
【來源:廣東省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