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晶元產業的龐大版圖中,晶元製造無疑是投入最為巨大的領域,尤其對於追求極致的先進晶片而言。據業內人士透露,構建一條7納米級別的晶片生產線,其成本已突破50億美元大關,而邁向更為精細的5納米工藝,所需資金更是飆升至逾100億美元,技術的每一次飛躍都伴隨著成本的急劇膨脹。
這背後,是半導體生產設備、廠房建設以及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的累積。每一項都是巨額的資金黑洞,吞噬著企業的資金流。
以三星電子為例,為了確保5納米晶片的成功量產,該公司不惜投入超過300億美元。然而,對於更為先進的3納米工藝,三星的投入更是達到了驚人的500億美元。據統計,近三年來,三星在晶圓廠領域的總投資已超過8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超過5000億元。
然而,就在業界翹首以盼三星能在晶元技術上再次突破時,這家晶元巨頭卻突然按下了“暫停鍵”。據媒體報導,三星原計劃在2027年投產的1.4納米晶片專案已被擱置。
儘管三星此前曾計劃在2025年實現2納米晶片的量產,並在2027年推出1.4納米工藝,但如今,他們已決定推遲1.4納米項目的實施,而2納米晶元的研發則按計劃進行。這一決定背後的原因,無疑是高昂的投入與有限的回報之間的巨大反差。
回顧歷史,三星在14納米工藝上曾憑藉梁孟松的加入,成功超越了台積電,贏得了蘋果的晶片訂單。然而,隨著梁孟松的離職並加盟中芯國際,三星在10納米和7納米工藝上的表現開始顯露出疲態。
到了5納米時代,三星的晶片工藝雖仍冠以5納米之名,但晶體管密度卻僅相當於台積電的7納米水準,同時伴隨著功耗增加和發熱問題。這一問題在高通的驍龍888晶片上得到了直觀的體現。
進入3納米時代,三星試圖再次通過技術革新來扭轉局勢,率先採用了GAAFET技術,而台積電仍在使用FINFET技術。然而,三星的這次嘗試卻遭遇了良率僅為10%-20%的尷尬局面。高通、英偉達等大客戶紛紛轉投台積電,連三星自家的獵戶座晶元也未能採用自家的3納米工藝。
面對這一困境,三星不得不重新審視其晶元工藝技術的發展路徑。他們意識到,如果繼續盲目追求更先進的工藝,而忽略了良率和市場需求,那麼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得不償失。因此,三星決定暫停1.4納米項目的實施,轉而專注於提升現有工藝的良率,如將3納米工藝的良率提升至60%以上,以吸引客戶下單。
同時,三星也將繼續完善已經基本研發完成的2納米工藝,確保在接到訂單后能夠順利交付。只有在確保了收入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三星才會考慮進一步推進1.4納米等更先進的工藝。
在這場與台積電的晶片“軍備競賽”中,三星最終選擇了更為穩健的發展策略。他們明白,只有真正滿足市場需求、實現盈利的工藝技術,才是值得投入和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