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元君
編輯 | 閃電
美編 | 倩倩
審核 | 頌文
隨著體育運動品牌相繼發佈2024年成績單,外界對於曾在2024年上演“搶鞋大戰”的安踏頗為關注。那麼,其成色到底如何?
3月19日,安踏集團公佈了2024年度業績。2024年全年,安踏營收同比增長13.6%至708.26億元,市場份額連續三年穩居中國鞋服市場首位。同時,安踏集團與控股的亞瑪芬集團合計收入突破千億大關,正式躋身全球三強陣營。
如此亮眼的業績表現,自然離不開安踏“創新思維”這一槓桿的撬動。
2024年以來,安踏用球星IP與研發在消費群體“破圈”、用清晰鏈路做海外運營、用場景化門店+數據閉環做精國內市場,在消費趨勢演變下,安踏提供了新的增長範式,敘事路徑引領了時代。
正如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所說:“我們堅持深耕中國市場,同時推動安踏走向全球,逐步實現‘成為世界領先的多品牌體育用品集團’的願景。”
“殺瘋了”的安踏,仍沒有停下腳步。
即便已經過去一年時間,那場“搶鞋大戰”帶來的衝擊感仍然久久無法平復。
美國時間2024年3月6日,上百名消費者早早在達拉斯Deep Ellum社區的潮鞋買手店Sneaker Politics外排起長隊,現場被一片紫色覆蓋。他們此行的目的很一致,就是要第一時間拿下安踏與凱里·歐文合作的首款簽名球鞋——安踏歐文一代(ANTA KAI 1)。
(圖 / 歐文亮相球鞋發佈活動)
隨著歐文的出現,“紫色們”也開始沸騰起來,現場氛圍被推向了高潮。
幾乎同一時間,中國北京王府井安踏旗艦店內,大量球迷愛好者也把空間圍得水泄不通。ANTA KAI 1一鞋難求讓不少歐文粉直言,“想到會要‘搶鞋’,但沒想到這麼火”。
(圖 / 王府井門店外)
隨後的幾天,安踏歐文一代還在紐約、三藩市、迪拜、新加坡、馬尼拉、北京、上海、廣州等全球多個重點城市與消費者見面,延續了火熱的售賣狀態。甚至在迪拜發售遭遇暴雨侵襲時,門店外仍然聚集了大批球迷和愛好者。
(圖 / 迪拜發售排隊現場)
社交平臺上,關於“搶鞋大戰”的討論聲此起彼伏。有人就此拋出一個觀點:在越來越多品牌被動“互卷”下,安踏還能這樣受追捧,這一切是偶然嗎?
順著這位網友的邏輯,籃球鞋的火熱確實反映了消費需求的進化,但能否端得住、端得穩這碗飯,不同的品牌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
幸運的是,安踏把握住了這股潮流,押中了球鞋在消費群體的號召力,也由此催生出了許多“高端玩法”。
首先,想要鎮住場子,就要選一個代表性IP。安踏看中了歐文的影響力。
2023年,安踏完成與歐文的簽約。作為NBA頂尖球星,歐文以華麗球風和控球技術享譽籃壇,更把穿搭風格和社媒影響力推向極致。安踏簽下他不僅能在籃球迷中“破圈”,甚至在時尚圈也吸得一波流量。而在第一代戰靴問世后,“歐文中國行”更把這波互動推向高潮。
過去每年夏天,NBA球星來華都是“固定節目”,但往往打打比賽、參加幾場策劃好的節目便匆匆“打道回府”。但歐文“中國行”卻玩出了花樣,他本人還一不小心成了安踏CCO(首席創意官)。
在靈動藝術大秀落地瀋陽時,身兼大秀導演的歐文官宣了全新Hélà生活系列潮流文化產品;
在廈門創作工坊上,升級藝術大師的歐文現場聆聽選手們民族樂器方面的表現,並帶著球迷citywalk;
甚至在廈門站活動即將結束時,歐文脫下上衣,光著膀子趴在車頂給四面八方“飛”來的裝備簽名,徹底把自己交給了球迷……
(圖 / 歐文與球迷互動)
這些“名場面”不僅把歐文和球迷鎖住,也讓安踏用IP和情感互動連結起消費者。帶來的結果是,不少人此前從沒有關注過安踏,在這之後也對安踏產品有了興趣。
另一方面,安踏的“高端玩法”還體現在研發上。
安踏一直堅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比如,安踏的“人工骨骼”科技籃球鞋,可通過調節鞋底彎折剛度改善舒適性,提升運動員起跳高度。
弦科技也是安踏的一大殺手鐧,用一根線織成一個鞋面,韌性、耐磨性可達傳統材質2倍以上;雙層氮科技更是尖端製鞋水平的體現,超高能量回歸率賦予產品卓越的回彈性能,也可顯著減輕身體負荷。
(圖 / 安踏弦科技)
最新數據顯示,安踏全球設立了多個設計研發中心,還和70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250多位專家和800多家供應商合作。
過去10年,安踏在創新方面(含研發)投入累計200億,未來5年還會再增加200億。
在“好商品”的帶動下,安踏在不同消費群體中逐漸“破圈”,強大的產品力和品牌力護城河已然成形。
2024年,安踏逐漸在歐美高端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歐文系列產品可以說功不可沒。當一雙球鞋不再只是品牌連結代言者的橋樑,背後傳遞的精神內核也就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當然,把歐文“請進來”只是安踏的第一步,這家企業更關心如何把自身品牌“送出去”。
今年3月1日,對安踏來說又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歐文系列第二代球鞋(ANTA KAI 2)在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同步發售,再次引發搶購。
(圖 / ANTA KAI 2)
從中國到北美,從歐洲到大洋洲甚至非洲,火爆的ANTA KAI 2承載著歐文的故事,也成為安踏出海路徑的一種折射。
客觀來說,北美市場消費潛力較大,但消費習慣、用戶心智和國內市場有著天然區隔。面對這樣的市場,安踏該如何佈局?
還記得去年NBA總決賽第一場,歐文曾上腳一雙由其父親德雷德里克·歐文參與設計的ANTA KAI 1 Speed球鞋。許多人了解後發現,在與歐文合作中,安踏給予了其足夠話語權。就像ANTA KAI 2中,首發配色款鞋身上採用了印第安原住民等元素,而這正是中美設計團隊與歐文創意共同的成果結晶。
(圖 / ANTA KAI 2)
就連負責安踏海外市場的蔡之本都說,歐文是他接觸過投入產品開發最多的球員。
把書寫海外故事的部分權利交給對當地文化更熟悉的人,從而創造更本土化的風格,這種魄力也體現了安踏的全球視野。
有了過硬的產品,安踏在管道構建上也逐漸深入。
去年,ANTA KAI 1在北美火爆發售,但沒能進入幾大知名球鞋連鎖渠道還是略顯遺憾。而在9月上新的ANTA KAI 1 Speed則將渠道擴展至知名零售商Foot Locker和Dick's Sporting Goods,特別是在美國市場,ANTA KAI 1 Speed最終出現在Foot Locker旗下44家HOME COURT的核心位置。
從最開始只能在當地潮流精品店佈局,到有機會滲透進籃球迷專屬球鞋空間,安踏用這種突破與海外消費者雙向奔赴。
而擺上每一面顯眼的“鞋牆”這件事,不僅對安踏價值十足,甚至對整個中國品牌意義重大。
正像安踏主品牌CEO徐陽所說:“當這些國際連鎖零售商給了你一個板牆,給你放10雙鞋的機會,你只有一次機會,只有成功了,未來才會有更多長期的板牆位置給到你。”
當然,任何一個品牌想紮根海外,只有特色產品和管道還遠遠不夠。
特別是在發達消費市場,大品牌普遍會落地線下門店,以此來反覆衝擊消費者心智。
而據徐陽透露,安踏已計劃2025年在美開設不止一家品牌直營門店,選址很可能在洛杉磯比弗利山莊、紐約第五大道等黃金區位。借助直營模式,安踏也有望打通“產品—渠道—自營門店”的全鏈路。
這一系列佈局正在說明,安踏對海外有明確想法,有清晰時程表,清楚自己在哪個階段要做什麼。這很可能也是它和其他品牌最大的不同。
海外積極佈局,安踏在國內大本營也沒有停歇。
商業領域,創新永遠是講不完的話題。面對消費格局同樣複雜的國內市場,安踏用“刀刃向內”的方式重塑著經營邏輯。
特別是時下,體驗式消費潮逐漸崛起,傳統“千店一面”的零售模式失靈,各類門店紛紛從“商品售賣”轉向“生活方式體驗”。安踏也敏銳地發現了這種變化。
2020年8月,安踏開啟轟轟烈烈的DTC模式轉型。所謂DTC,即Direct to Consumer,翻譯過來是“直面消費者”。這種模式可以省去轉銷商、代理商、零售商等中間環節,還能讓品牌與消費者建立起直接溝通。
近一年來,安踏掀起火熱的布局調整浪潮,針對零售業態劃分出競技場級(Arena)、殿堂級(Palace)、精英級、標準級、基礎級五個等級,在不同地區和商圈配置不同類型的店面。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比如,在許多城市,門店所處位置和輻射能力差別巨大,安踏完全可以根據區位和流量熱度進行配置。
此外,安踏還出現很多新型業態,比如白標店、0碳使命店、冠軍店、超級安踏等。這些門店要麼宣導可持續理念,要麼主做爆品。最新數據顯示,安踏部分“超級安踏”門店店效已達傳統門店3倍,冠軍店店效也高出1倍以上。
特別是去年3月,安踏首家ANTA SNEAKERVERSE(ATSV)白標作品集店在北京三裡屯開業。不同於常規店面的“一派正氣”,ATSV門店視覺上以白色為主,處處透露著Z世代年輕人的氣質,開業前就引得不少人圍觀打卡。
(圖 / ATSV白標店)
而在安踏規劃中,除了注重藝術開放氛圍的“白標店”,科技感十足的“黑標店”也已在多地推出,成為年輕消費者的“精神補給站”。一些年輕人更是在社媒驚呼——“你告訴我這是安踏?”“這些店鋪設計眼前一亮又一亮”。
另外,DTC模式下,安踏還從網站、APP、小程式、線下門店等管道整合更多消費體驗數據。有了數據閉環,安踏既能精準研發消費者喜愛的產品、優化和改善供應鏈,還能用效率和個人化服務把更多群體“粘”住。
如此精細化運營下,安踏的每一次觸達都更準確。
正是這種顛覆感,讓這家從晉江發跡的國民品牌重構著行業的邏輯。
1991年,福建晉江一家製鞋作坊門口第一次掛上安踏的標誌,那是安踏最初的樣子。
三十多年前或許沒人想到,這個寓意著“安心創業、踏實做人”的品牌能在小鎮脫穎而出。
三十多年後的世界仍舊無法預測。但有一點可以確認,今時的安踏已經闖入世界舞臺中央,而在身側迴響的仍是那句響亮的口號:
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