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發佈的有關於全紅嬋的動態不由得讓人注意到她的身高。
許多人對於她身高的變化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全紅嬋與前奧運冠軍何姿的一張合照中,照片中她的身高似乎比何姿高。
特別是網上流傳她的身高已超過1米6,不過好像只是由於拍攝角度的誤差所產生的錯覺。
之前她還一直有著“要長到1米80”的雄心壯志,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身高確實也是有所拔條。
網友們也是因為嬋寶的身高操碎了心,既希望她能夠如願長高,又害怕她長高以後發育關會影響成績。
全紅嬋與陳若琳一同出鏡時,她在視頻中調皮地走在教練後面。
雖然略顯鬆懈,甚至微微弓著背,大家仍然可以明顯看出全紅嬋的身高確實比東京奧運會時略有增加。
東京時候的合照
她與教練互動時,故意從背後探出頭來的模樣也顯得十分可愛。
這種輕鬆自然的狀態讓她看起來更加真實和親切。
每個人都在期待她如何跨越成長的關卡,繼續在跳水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與東京奧運會時的一鳴驚人不同,巴黎奧運會的全紅嬋就發現自己的身高變高了,體重也變重了。
運動員不再像過去那樣靈活輕盈,這一階段,被她們稱為“發育關”,也是他們最為畏懼的一道難關。
如果能夠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全紅嬋的潛力無疑將得到更好的釋放,未來在跳水賽場上也許能穩坐一席之地。
張家齊就被這樣的困境所難倒了。
作為曾經的跳水天才,她未能及時適應身體發育帶來的變化,這次才失去了參加巴黎奧運會的機會。
但實際上,張家齊的訓練極為嚴格和高強度,她幾乎每天都在與自己的極限作鬥爭。
早晨七點多,她吃完早餐後便開始了漫長的訓練。
若一次做得不夠好,她就得重新開始,直到動作完全符合要求。
每天的訓練時間超過10小時,幾乎沒有休息的空間。
即便如此,張家齊依舊沒能成功挺過發育關,最終未能如願參加巴黎奧運會。
與張家齊的遺憾相比,陳芋汐的幸運則顯得格外突出。
她順利度過了發育的關卡,繼續在比賽中表現出色,成為跳水界的佼佼者。
張家齊的退賽和陳芋汐的持續成功,對於全紅嬋來說也是前人的經驗了。
要想度過發育關,她也要保持自己的競技狀態,像張家齊那樣不斷投入訓練,盡力不讓自己跌出頂級行列。
然而,發育帶來的變化對她的影響也不小。
她自己也坦言,隨著身體的變化,動作變得越來越沉重,再也找不回曾經的輕盈感覺。
身體逐漸變得更加厚重,體重增加,導致跳水時的感覺發生了變化。
原本依靠輕巧迅速的跳躍完成的動作,現在需要更強的爆發力和力量才能支撐。
為了應對這一變化,她每天都要投入極高強度的訓練,尤其是高難度動作“207C”(向後翻騰三周半抱膝)。
陳若琳在採訪中也說,每天的訓練幾乎成了全紅嬋和她兩人共同的“折磨”,充滿了艱辛和壓力。
曾經的陳若琳,為了順利度過發育關,也經歷了嚴苛的訓練和節食。
常常因為饑餓而徹夜難眠,但她憑藉頑強的毅力,最終克服了這一難關,成為十米跳臺的世界冠軍。
而全紅嬋也在她的説明之下,成功克服了那一階段的困難,拿到了巴黎奧運會的金牌。
身高和體重對運動員的表現有著直接的影響,尤其是在像跳水這樣的高難度專案中。
身高的增加,意味著在空中翻騰時翻騰半徑的擴大。
舉個例子,像207B這種屈體翻騰動作,身高較大的運動員往往會覺得更費力。
因為在翻騰過程中,身體的轉動範圍增大了,需要更大的爆發力來控制動作的流暢性。
雖然身高對跳水有一定的影響,但並不是身高越小越好。
體態修長的運動員通常能在空中展現出更優雅的視覺效果,動作更為舒展,符合跳水的美學要求。
另一方面,體重過大則會影響翻騰速度。
參考資料:光明網——央視知名主持人董倩談採訪全紅嬋:她是一個高情商高智商的孩子
跳水的動作需要快速完成,而較重的身體會在空中翻騰時速度減緩,導致動作難度增加。
這也並不意味著體重越輕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跳水中的起跳高度非常關鍵,體重過輕的運動員往往難以獲得足夠的起跳動力,進而影響跳水動作的完成品質。
一般來說,男子跳水運動員的身高黃金範圍在165到170釐米之間,體重則大約在60公斤上下。
女性運動員的要求則會因發育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跳板和跳臺的要求也不相同,身材的差異會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有所變化。
隨著跳水項目的不斷發展,評判標準已經逐漸成熟,形成了一套嚴格的打分體系和動作要求。
每個選手的身體條件和力量水平會經過精心挑選和訓練,以適應這一領域的專業需求。
尤其對於像全紅嬋這樣的天才選手來說,身體條件和力量的成熟度需要隨著比賽的歷練逐步調整和完善。
目前,全紅嬋就處於身體發育的關鍵期。
她已經在跳水賽場上表現出色,但她的發育還未完全結束,面臨一定的挑戰。
14歲時,她已經展示了非凡的天賦,那時的她顯得有些孩子氣。
17歲,她的身體逐漸變得成熟,接近普通選手在15至16歲時的身高和體型。
真正的關鍵還在於2028年的奧運會,這也是大家所操心的點。
不過隨著全妹年齡的增長,她的心態和思想也成熟了。
外界給予她稱讚和榮譽,她其實是有著自己清晰的認知的,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
她在面對記者詢問時表示,自己並不害怕失去金牌。
因為她知道,不論是她還是陳芋汐最終獲得金牌,都是為了國家的榮譽。
在她的心裡,金牌屬於國家,而不僅僅是屬於她個人。
這種集體主義的精神,體現了跳水隊對她的培養和教育的成功,也讓她在比賽中能夠更加冷靜,減少心理壓力。
這種對國家的責任感以及對自己冷靜客觀的認知,能夠讓她在比賽中保持平和心態,也為她未來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相信這種精神會説明她在未來的跳水事業中走得更遠,成為真正的傳奇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