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劇《混沌少年時》以4集短小精悍的篇幅呈現青少年惡性犯罪背後的成因。每一集都從不同角度探尋他犯罪的原因,分別從員警、學校、心理學和家庭角度變換著談話的主導者,收穫不同的信息從而也從中體驗他們不同的情緒。因為情緒從未中斷,又始終是壓著的,分了兩天才看完,沒有出口的故事真的很傷,全程一鏡到底對整個劇組都是極大的考驗。
該劇圍繞未成年殺人事件展開,探討了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心智的影響。13歲的少年傑米·米勒因被指控謀殺同學而遭到逮捕,打破了這個平凡家庭表面的寧靜,對孩子罪名的指控迫使他的父母不得不面對這糟糕噩夢。此劇慢慢揭開社會的傷疤,一名不知道如何索取別人認可的男孩,掙扎於“家庭暴力”的陰影之下。這種暴力並不只是簡單的拳腳相加,更是一種被父親失望目光籠罩的無形壓力和責任的強加。
整部其實就是一樁少年兇殺案發後的四個場景,一小時的長度很適合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除了第一集交代背景頻繁切換焦點顯得有些刻意以外,后三集明顯流暢和遊刃有餘很多。演員演技、鏡頭移動、場景調度、背景音效都非常棒,話題切合當下社會現實。青少年有著比成年人自以為能觀察到的複雜得多的人際關係,他們集介於幼稚與成熟的心理和不輸成年人破壞力於一身,面對青少年接觸到現代社會複雜資訊後的心理變化,父母該如何應對?
造成這樣的局面到底是誰的錯?是家庭教育的錯嗎?可他的父母已經盡力做到最好;是那個女孩的錯嗎?但她同樣也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是社交網路的錯嗎?其實,它不過是個載體,人們在上面用著只有自己懂的暗語;是學校的錯嗎?畢竟學生眾多,難以面面俱到;是青少年們所處的環境的錯嗎?但人人都這樣做,他們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不那樣做,反而會被認為是異類。所以,到底是誰的錯?
多變的時間與視角,展現社會問題之下內心的無助與煎熬,真相之下是一次關於內心的考驗,是人性的一次博弈。就像湖南企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鄧同學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的,本來以為是傳統的惡童敘事,沒想到這麼當下,把青春期犯罪解構成被父權收編的困獸之鬥,尤其心理諮詢這一段拍得想當顛覆,把當下最尖銳的問題表達得足夠含蓄真實又一針見血。性別操演、階級固化、資訊繭房等,完全預演了成人世界如何在下一代身上複製暴力基因,一種更加隱蔽的代際傳遞和思想規訓,受害者和加害者都是共謀,吞噬他人最後被系統反噬,感覺成功打造了一種Z時代的青春殘酷物語。
青少年犯罪題材總是格外讓人揪心,看的時候我好怕這是又一出《東城夢魘》。但本劇還是創作出了新意,沒有去渲染案情的氛圍,而把視角轉移到了青少年成長環境,心理變化以及與父母關係這種更複雜的大環境下。導演從多角度來審視一樁少年殺人案:先從周圍人的反映,再深入少年犯的內心,最後觸及一個案件對一個家庭的影響。這部劇不是懸疑推理劇,不是強劇情的作品,它更類似於紀實類的作品,更側重於剖析,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很全面地探討了校園霸凌、親子關係、家庭教育等話題。
該劇非常現實地反映了青少年的教育問題,這個問題在當今世界哪裡都會發生,無關文化,無關國情,無關制度。你以為孩子一直在房間里就是安全的,實際上那台小小的電腦裝得下整個世界,你以為你的孩子只是頭腦簡單的青少年,你不知道他們幼稚的表情底下多麼暗濤洶湧。你覺得對孩子溫柔以待,你不知道他們在校園在社交平臺遭遇了什麼?作為網路時代的父母,怎麼強調網路安全都不為過。就像湖南企發文化王老師說的,以為他們是孩子,但他們已經懂的不少了,以為他們長大了,但還涉世未深需要引導。從青春期成長為身心健康的大人,路漫漫,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