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女性“如廁難”如何破局?
更新于:2025-03-26 03:09:55

  □ 法治日報記者 孫天驕

  一場電影結束,數十名觀眾魚貫而出,不少人直奔同一目的地——衛生間。很快,女廁門口就排起了長龍,每過一兩分鐘,隊伍才緩緩向前移動一下。

  這是《法治日報》記者近日在北京市朝陽區某商場電影院公共廁所外看到的一幕。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旁邊的男廁“隨來隨進”。

  “為什麼女廁總是要排隊?”隊伍中,一名女生無奈地向同伴抱怨著。

  這不是個別女性的困擾。記者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在商場、景區、車站等公共場所,女廁門口排起長隊,而男廁卻較為“清閒”的場景屢見不鮮。

  全國政協委員周世虹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的一項提案引發廣泛關注,他建議從設計端改革,強制規定女廁與男廁比例,旨在解決公共場所女廁排隊現象嚴重的問題,這一提案迅速成為社會各界討論的焦點。

  有網友認為這是對女性權益的重視,能切實解決她們在公共場所如廁難的問題,也有部分人提出疑問,認為不同場所人員流動情況不同,“一刀切”地強制規定比例可能不太現實。

  女性如廁困難

  採訪過程中,不少女性和記者分享了自己的“如廁困境”:浙江溫州李女士一年前的冬天去黑龍江哈爾濱遊玩時,在看完演出後排隊上廁所等待了超過一個小時,同行的男伴卻很快就上完了廁所;廣東深圳網友“啵啵”過年期間去當地一商場購物,想上廁所從一樓跑到四樓,每一層女廁外都排著長隊,最後只能在四樓女廁外苦苦等待;北京市民戴女士因工作原因經常坐飛機,她告訴記者,有不少乘客都會在值機前去機場的衛生間上廁所,但有時女廁的隊伍都排到外面還帶拐彎,而男廁很少見排隊。

  這種情況十分常見。每到旅遊旺季,各大景區里女廁所外的長隊就成了“獨特景觀”。女遊客們懷揣著對美景的期待而來,卻常常被上廁所的難題弄得心情煩躁。有女性遊客反映,在一些熱門景區,排隊上廁所的時間甚至超過了遊玩時間的三分之一。

  此外,在大型活動現場,比如演唱會、展會期間,女性為了能順利上個廁所,得提前規劃好時間,見縫插針地去排隊,遊玩的興致都被這漫長的等待消磨得所剩無幾。

  調查中,還有受訪者反映,有時候公廁惡劣的衛生狀況也會增加等待時間:馬桶、坐便圈上全是污跡,坑位沒有沖乾淨,有的女性可能因此選擇放棄如廁或者重新排隊,等待使用其他的隔間。

  有數據顯示,由於生理結構差異,女性如廁所需的平均時間是男性的1.5倍至2倍;女性在經期、孕期等特殊時期,如廁頻率和時間也會相應增加。然而,當前很多公共場所的男女廁所設計比例卻是相等的,這導致在廁所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女廁坑位相較於男廁會減少20%到30%,進一步加劇了女性等待時間長的問題。

  多重原因造成

  為何女性在公共場所上廁所如此困難?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12月1日起實施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規定,女性廁位與男性廁位的比例為3:2,人流量較大地區為2:1。一些地方也陸續出臺地方標準,如上海2017年9月發佈的《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規定,時段性客流特徵明顯、負荷大的公廁,男女廁位比例宜為1:2.5,或宜設通用廁間(即無性別廁間)。

  然而,從調查情況來看,現實中男女廁所比例問題通常為1:1設計。並且,因為女廁多為隔間式設計,大小便不同需求的人不能分開進行選擇、坑位被清潔工具擠佔不能上、有人佔用隔間長時間化妝等情況的存在,也加劇了其他女性在公共廁所的等待時間長的問題。

  在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趙樹坤看來,造成女性如廁困境的原因具有多重性。從認識層次來說,男女生理差異導致女性實際使用廁所的頻率和時長會更高,傳統公廁設計長期以來沒有體現出這種差異導致平均配置;從成本考量來看,許多老舊公廁受建築結構限制難以改造,儘管住建部在2016年對公廁設置標準進行了修訂,但地方落實時往往因成本、空間或規劃慣性打折扣。

  “從更深層次而言,這種情況還與平等權實質保障有關。”趙樹坤說,男女公廁數量平均設置是實現了形式平等,但在實踐層面導致的是女性在利用上處於現實的不利境況,這是典型的實質不平等,是一種結構性權利失衡的表現。公廁資源分配從本質上涉及平等權、社會權等權利保障問題。部分管理員、設計者、實施者未充分認識到性別平等在公共服務中的重要性。

  在上海瀛東律師事務所婚姻家事部主任方潔看來,就男女廁比例和母嬰室的落實問題,當前各主管部門、經營單位以及區縣政府、街道鄉鎮的責任尚未明確,具體措施在一些地方也難以推行,釐清管理責任人是落實法律規定的第一步。

  “各地不同場所、不同類別廁所的男女比例均需結合實際情況具體確定,各地情況均待調研和考察。此外,經費不充足也是落實相關標準的一大掣肘,日常維護、清潔、投入人員管理等均需要資金投入,對於地方財政是不小的壓力。地方政府亟須建立規範化的管理機制,助力法規落地。”方潔說。

  趙樹坤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的規定,目前住建部制定的標準屬於行業標準,並非強制性條文。導致這一標準的約束力較為薄弱。值得關注的是,上海、四川成都、江蘇無錫等地目前正在大力推進公廁男女廁位比例優化,將住建部標準上升為地方性強制性要求,還出臺了設置“可變式廁位”,讓部分男廁位可以臨時供女性使用的地方性創新立法。

  多管齊下解決

  女性“如廁困境”,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破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王爽表示,“女廁排隊問題”是文旅行業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痛點問題。解決“女廁排長隊問題”需真正關注女性需求,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公共設施與實際需求脫節的結果。女性使用衛生間除了生理需求外,還有補妝、更衣等實際需求,最有效的解決方式是除了增加女性衛生間坑位之外,還可以增加功能分區。

  有城市在緩解女性公共廁所排隊問題上作出了嘗試:廣東深圳在部分公園男女廁位實現1:2的基礎上,又在男女廁所之間增設了兩道帶鎖的推拉潮汐門,當鎖住男廁一側的潮汐門時,廁間就會調整為女士專用;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區設置獨立隔間式無性別廁所,每個隔間配備完整設施,緩解女廁壓力,使女性平均等待時間從18分鐘縮短至7分鐘。

  “公共廁所的規劃建設中,既要考慮到女廁所數量不足問題,又要從女性需求多樣的角度考慮公共廁所的高效利用。”方潔建議,一方面,男女廁的比例應當以國家標準規定的比例為基礎,結合建築內實際使用人員的男女比例,因地制宜地確定合適的男女廁比例,同時確保標準能夠實際落地。另一方面,僅增加女廁數量並不一定高效地解決問題,應當分析目標建築內女性使用廁所這一私密空間的多種原因,將洗手間進行合理設計分區,設置母嬰室、換裝室、母子廁位等,以功能分區進行消費者分流,減小女廁所的使用壓力。

  在趙樹坤看來,改善路徑需兼顧制度剛性、技術創新和社會共治,對此她提出了幾點具體建議:

  應推動標準強制化,將公廁性別比例納入“強制性國家標準”,可以考慮在城鄉規劃法中增設公共服務設施性別評估條款,要求新建專案提交性別影響評價報告;在加強女廁總量供給的基礎上,推廣靈活性廁所設計,如設置“潮汐廁位”動態調節性別使用,或通過“通用廁間”提高空間利用率,還可以引入智慧化管理,利用感測器和數據分析即時監測人流,優化資源配置;需提升社會認知,將廁所公平作為評價性別平等的重要指標,鼓勵公眾參與監督。

  “唯有法律、規劃與技術多管齊下,才能實現‘如廁平等’這一基本權益。”趙樹坤說。

【來源:法治日報】

如見到,請報警!
如見到,請報警!
2025-03-28 21: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