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強E3v5處理器應該算是diy市場非常受歡迎的處理器了,他原本是英特爾針對入門級伺服器和小型工作站設計的,屬於第六代Skylake架構,但因為某些特性被DIY玩家破解,最終成了性價比神U的代表之一。
從硬體規格來看,E3v5採用14nm工藝,大部分型號是四核八線程設計,比如經典的E3-1230v5基礎頻率3.4GHz,睿頻3.8GHz,三級緩存8MB,熱設計功耗80W。乍看參數和同期酷睿i7-6700差不多,但價格卻比i7便宜一截。不過它有兩個“先天不足”:一是鎖了倍頻,不能像帶K的酷睿那樣超頻;二是官方要求必須搭配C232/C236晶片組的主機板,這類主板當時價格貴且難買,直接把性價比優勢砍沒了。但民間大神後來發現,通過修改BIOS,普通的H110、B150甚至Z170主機板也能點亮E3v5,這讓它瞬間翻身成為垃圾佬的寶藏。比如華擎H110M-DGS這類百元主機板刷個魔改BIOS就能用,直接省下幾百塊主機板錢。
性能方面,E3v5的多核表現很能打。測試顯示,E3-1230v5的Cinebench R15多核得分能達到766分,比i7-6700的688分還高,接近i7-6700K的水準,尤其在視頻轉碼、3D渲染這類吃多線程的任務中優勢明顯。不過單核性能受限於頻率,玩遊戲時幀數會比i7低個5-10%,比如《古墓麗影》這類單核優化遊戲,E3v5平均幀數可能比i7-6700K少3-5幀。另一個短板是記憶體限制——官方只支援DDR4-2133頻率,即便超外頻強行拉高記憶體頻率,穩定性也會受影響,這對吃記憶體頻寬的應用不太友好。
說到缺點,E3v5大部分型號沒有核顯,必須配獨顯(除了帶5後綴的型號如E3-1225v5集成P530核顯),這對純辦公使用者不太友好。另外,它的生命週期挺尷尬:2016年剛上市時被官方主機板限制,等到2018年破解方案成熟,AMD銳龍和Intel八代酷睿又殺出來了,六核十二線程的i5-8400直接把四核的E3v5拍在沙灘上。不過現在二手市場價格是真的便宜。
總的來說,E3v5是一顆生不逢時但後勁十足的U。它靠著破解BIOS在DIY圈續命,用i5的價格提供了接近i7的多線程性能,還是很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