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日報
邱淩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隨著天氣轉暖,接下來的北京,即將迎來一個關於春的主題——賞花。
三月的玉蘭、四月的櫻花、五月的月季……翻看北京的“賞花日曆”,幾乎“月月有驚喜,處處皆花海”。著眼於此,玉淵潭公園、中山公園、北海公園、景山公園等精心策劃了一系列春日賞花活動。處處春花,除了賞心悅目,也聯動物質消費,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圍繞“賞花經濟”做文章。就北京來說,當下有什麼加法可做?
從自然規律來看,花開有期,“賞花經濟”似乎也難逃保鮮期。數據顯示,全國超70%的賞花景區都面臨“三月爆滿、四月空城”的問題。從消費專案看,不少遊客“為花而來”,但活動基本限於拍照發圈,買根文創雪糕和倆仨冰箱貼,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北京坐擁豐富的文旅資源,更不缺商業創新人才,當下各大公園對消費潛力的開發顯然還有很大空間。特別是在提振消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課題的當下,“賞花經濟”亟待一場“花式”升級。
如果將“賞花經濟”理解為消費的時序,自然難逃短暫“花期”,可若將其視為創新業態與打法的機會,也就有了變“春日有限公司”為“四季常青”的無限可能。換句話說,“賞花”只是一個引子,關鍵還是以花為媒,把功夫用在花外。比如,有的地方就跳出“單季依賴”,延伸整條產業鏈,民宿、市集、農創分外紅火;還有的地方以花為索引,探索“音樂+賞花+街頭藝術”等集合模式,吸引更多群體打卡……延伸內容、做強品牌,那麼置身田園花海中,值得遊客回味的將不只有轉瞬即逝的影像,還有數不盡的“詩與遠方”。
中國人對春天有份獨特情感,這也是一種刻在基因里的浪漫。善開“腦洞”,有顏值又有產值的“賞花經濟”將更加熱絡活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