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年度劇王,來了。
網飛上線后口碑爆炸,拿下豆瓣9.4(還在漲)。
「我的天啊,怎麼能有這麼好的劇」
卡司囊括了兩位韓國「國民初戀」:
李知恩(IU)+「阿澤」朴寶劍。
以及眾多實力派演員:
羅文姬、文素利、廉惠蘭......
導演金元錫,九分專業戶了。
《信號》《我的大叔》《未生》,都出自其手。
魚叔連刷八集,全程又哭又笑。
今年的年度最佳之一,沒跑了——
《苦盡柑來遇見你》
폭싹 속았수다
這部劇的主角是,第三代女性(祖母女)。
劇集用她們的人生故事,串聯起50年代以來,韓國濟州島這片土地的時代變遷。
並描繪在此之下,韓國女性處境的變化。
底層女性的故事,總是苦難遍佈的血淚詩篇,但這部劇的手法卻意外「詼諧」。
許多橋段完全是喜劇處理,臺詞也處處逗樂。
三代主角個個不見苦相,鬥志昂揚充滿生命力。
一代女全光禮(廉惠蘭 飾),人送外號「河豚」。
顧名思義,有刺又有毒。
吵架不甘心只動嘴,掉頭回來也得踹一腳出氣。
誰敢欺負她的女兒?
立馬上門砸場,發瘋罵人大鬧一場。
「你是被什麼東西上身了嗎?」
虎母無犬女,女兒愛純(李知恩 飾青年愛純)也不是好惹的。
不僅脾氣和母親一樣烈。
而且有文化的她,吵起架來條理更清晰,口才更流利。
「這個丫頭(口才)應該送進國會」
到了中年,愛純(文素利 飾中年愛純)仍舊寶刀未老。
為了制止政府的專案對濟州島漁民生計的破壞,敢躺地攔車,不畏強權。
到了第三代,愛純的女兒金明(也是李知恩 飾)一樣是硬骨頭。
她成績優異,被有錢人看中,想讓她替考,並提出用首爾一套房做交換。
但金明還是義正辭嚴地拒絕了。
雖是底層苦難,卻不走煽情敘事。
趣味畫風,搭配生猛主角,反而讓人更加忍不住頻頻落淚。
故事從一代女全光禮的剽悍人生說起。
全光禮的一生,是一場對命運沒有還手餘地的硬扛。
經歷戰爭、父母欠債、前夫去世,逃難到濟州島再嫁,新丈夫又白吃白喝不頂事。
除了充滿危險的海女工作,她無所依傍。
都說全光禮有使不完的力,幹活勝過田間黃牛。
其實不過是,她只有這條命可拼。
以至於身體迅速透支,不到三十歲就因肺病去世。
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女兒愛純不會重蹈自己覆轍。
自己拿命賺錢,換來女兒上學的機會。
可惜,這一切中斷得太早。
母親在世時,愛純的叔叔和奶奶就偏心家中男孫。
讓愛純幹活,卻還不給她吃黃魚。
「叔叔不讓我吃黃魚,說我把他長子的運氣都搶走了,他總是倒數第一是因為我總得滿分。」
母親去世后,拼命換來的托舉之力迅速失效。
於是,十歲的愛純只得接手母親的生活。
一邊做保姆照顧弟妹,一邊種菜賣錢,從繼父那裡換取住處和學費。
而這一切,也在繼父再娶後煙消雲散。
因為無處可去,愛純只得嫁人。
為一處歸所,送出自己的人生。
此時,不必恨鐵不成鋼。
愛純也抗爭過,但在那個年代,又有幾個孤女能贏呢?
不幸中的萬幸,是沒有嫁給家暴二婚男。
而是與青梅竹馬互相喜歡的寬植(朴寶劍 飾)結婚成家。
雖不用再像母親那樣在海中搏命,但愛純的一生還是被困住。
無盡的家務、不停地生育、漫長的婆媳鬥爭,一日又一日消磨在灶台前。
直到愛純生下女兒金明,被婆家要求成為海女,愛純終於發瘋。
她觸摸到了母親全光禮的命運,也同樣完全理解了她的願望。
自己忍受的,絕不讓女兒再受。
「我不想讓她做收拾桌子的人,而是可以掀桌的人」
劇集的核心之一,便是用多處呼應的故事與鏡頭,描繪出這種母系托舉。
既拍出了動人的母女情,也讓人看到——
女人活下來、能讀書、不困在家中,每一點小小的改變,都是上一代用一生爭取而來。
就像愛純離開婆家,吃盡苦頭也要與丈夫一起自立門戶。
女兒金明長大後才能有書讀、有家住、有夢可做,去到幾代女人都無法到達的遠方。
當金明留學的飛機從愛純的頭頂飛過,濟州島變得遙遠。
目睹這場命運接力的人,眼淚也跟金明一起,滴落在母親的目光中。
而弔詭的是,此去並非一勞永逸。
當權力制度不變,長大後的金明亦有屬於她的抗爭要做。
當然,這部劇好看又好哭的,不止母女故事主線。
對鄰里情、人情的傳神刻畫,也被說成是《請回答1988》2.0。
劇中有這麼一句話:
「據說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要救活一個人,也需要一個村莊。」
便是在說,不管是母女、夫妻、家庭,要在艱難歲月中撐下來,只有零星的溫暖是不夠的。
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淚點人物,便是愛純夫婦離家後租房的房東夫婦。
前期登場,他們並不友善。
愛純夫婦自立門戶,極難極苦。
丈夫寬植被鄉里有錢惡霸針對,不僅挨打還丟了工作,只能幹些入不敷出的零工應急。
挺著大肚子的愛純想跟房東借點米,得到的卻是拒絕和數落。
但隨著劇情發展,觀眾就能發現,這不過是創作者設置的反差懸念。
愛純家每次眼看就要揭不開鍋,但米缸卻總是見不了底。
昨天看還剩一點,今天看竟然還剩一點,每次不細看都發現不了的一點點。
這正是房東夫婦的關照。
他們嘴上不饒人,卻顧念著年輕人的自尊心。
送東西都送得小心翼翼,輕描淡寫不願承認。
當颱風襲來,愛純家的小兒子走失。
一整個漁村的人,都自願幫忙上街尋找,包括這對年邁的老夫婦。
但讓人心痛的是,孩子找到時已經夭折在海浪下。
年輕的夫妻崩潰,沒有了昔日生活的力氣。
也就是此時,愛純家廚房裡總是會莫名多出許多食物。
是鄉鄰鄉親無言的心疼與體諒,支撐了愛純夫婦度過了黑暗的喪子創傷期。
類似的細節,在劇中還有很多。
人情不只來自鄰里,還有陌生人,甚至是生活中的「敵人」。
像是其他海女,都在全光禮離世後像阿姨團一樣照拂著愛純。
繼父的妻子,也會為歷經苦難的愛純感到不平。
連愛純意外救下的陌生人,都在多年後幫了金明一把。
每個人都有人性的灰度,但更有底層命運的共情。
細小的善舉如此微薄,無法逆天改命,但又足夠溫暖,支撐人向前。
當然,不管是奮力改命,還是組團取暖,都是因為活著太難。
50年代以來的韓國歷史,動盪不安。
戰爭、戒嚴、專政、兵變、抗議......
劇中看似不經意拍到的條幅、電視、報紙,都在提醒著這一切。
濟州島上,人們默默生活的同時,歷史也無聲無息地翻頁。
而每次翻動,就有無數普通人的生活跟著地震。
對殘忍時代的側寫,同樣成了母女三代改命艱難的註解。
她們是底層的底層,錯一步葬送一生,走到如今已是奇跡。
就像愛純拒絕的家暴男後來一樣娶妻,自己沒有滑落的深淵谷底,亦有別的女人被折磨一生。
她何嘗不是平行時空的愛純。
看得出來,劇集以小見大。
個人、群體、時代,互相勾連影射,讓家庭故事也有了史詩感。
許多精準凝練、暗藏生活智慧的臺詞,也讓劇集觀感濃郁回甘。
不過魚叔覺得,這部劇真正值得封神的地方,還是演員表演。
尤其是演員廉惠蘭。
坦白來講,我覺得故事若非以她飾演的全光禮的故事開篇,這部劇到不了如此高分。
要知道,劇中同樣彙集了老中青三代女演員。
不是實力派,就是影后。
即便如此,廉惠蘭的演技在其中也相當出挑。
她的表演既有生活化的豐富細節,又有極強的感染力。
起初,為了讓愛純留在叔叔家繼續讀書上學。
全光禮對著找回來的女兒,總是眉頭緊鎖,顯得不耐煩。
但得知女兒受了委屈,看著她回去的背影。
全光禮眉眼間的煩躁,又瞬間轉化為心疼和不忍。
決心將女兒接回家的契機,是全光禮讀到那篇愛純得了二等獎的詩。
一個不允許自己脆弱的人,從緊閉嘴唇忍淚,到強撐炫耀,最後崩潰。
彎下腰一遍遍撫摸著女兒的詩,一邊無聲痛哭。
一個母親再難隱忍的愛意,跟她偽裝的強悍一起,碎了一地。
《笨鮑魚》
吳愛純 三年八班
每天除了鮑魚就是鮑魚
暴風雨中的鮑魚 比孩子還金貴的鮑魚
我多希望看你早點出水 但我為什麼看不見你的蹤影
是因為沒有鮑魚嗎 是因為搜尋鮑魚憋氣太久嗎
又擔心又害怕的女兒 只能怪笨鮑魚讓媽媽火冒三丈
她賣一隻鮑魚能賺100韓元 我真想付錢買下她的一天
背痛的媽媽 咳嗽的媽媽
每天有100韓元 就能讓她休息了
此後,女兒回到身邊,全光禮對愛純全無先前的樣子。
她溫柔耐心,輕聲細語。
為了愛純笨拙地打點老師,佝僂的背和臉上那尷尬的笑意,看得人好笑又心酸。
全光禮的堅強與溫柔,深深地影響著愛純。
鮮活的人物演繹,也深深感動著觀眾。
以至全光禮死後,每每以照片、回憶、或是夢境中出現,都還能瞬間讓人淚腺破防。
這無不印證著廉惠蘭的表演實力。
但魚叔意外發現,廉惠蘭的獲獎經歷並不多,只得過一個女配獎盃。
《黑暗榮耀》里的大嬸一角,也只帶來了一個提名。
其他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同樣是口碑大過獎盃。
或許觀眾心裡的「無冕之王」抵得過金杯銀杯,但還是希望好演員能被更多更實際地嘉獎。
當然,魚叔更期盼,咱們也能拍出這樣的作品。
說起來,以母系三代人物為主線的文學作品,近年來並不少見。
咱們的故事厚度也完全不輸韓國。
若能不忽視,不浪費。
未嘗不能期待著,一部內娛劇王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