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不少關於職場的心理諮詢問題,有的甚至還得抑鬱症來問我,今天索性統一說一下。
如何讓自己在工作中保持情緒穩定不發瘋?3個建議:
1. 保持課題分離,分清楚【我的責任】,和【你的責任】。
毫不客氣地說,90%的職場內耗,都是沒有做好課題分離。
具體表現為過於重視他人意見,把對方的需求視為自己的任務,一旦沒有做好就會產生愧疚感,進而產生一系列負面情緒,擾亂自己的主線任務。
比如同事找你幫忙辦個事,這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你同事的課題。
你的角色是【幫忙者】,而非這件事情的【主導者】,所以辦好了辦砸了,你都沒有義務去承擔這件事的最終結果和影響。
但現實情況是,許多人幫著幫著,就容易給自己加戲,特別是那些能力強,責任心重,以結果為導向的人。
如果再疊加上好面子,臉皮薄,心地善良這些debuff,那簡直就是職場被PUA聖體,別人隨隨便便說幾句好話就迷暈了上賊船。
不信大家觀察一下,容易職場情緒內耗的基本上全是這種類型的人。
但實際上,你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把本屬於別人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攬,看似在幫忙,實際上破壞了這個系統的生態平衡。
你操了別人該操的心,只會造成2種結果:
第一種,是你足夠牛逼,把人家的爛攤子解決了。
看上去皆大歡喜,但實際上隱患也就此埋下。未來大家會對你有一個期待,那就是【以後再出現這樣的事情就應該找你】。
漸漸的,本來你只是一開始的幫忙者,到最後成了這件事的主導者。而事件本身的責任人卻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抽身,可成功的成果依然是對方的,你只不過從自己課題的執行人,成為了別人課題的執行人而已。
很多職場老實人的功勞,就是這麼不明不白被搶的。
第二種結果,是事情辦砸了,那更完蛋,所有的鍋都往你身上甩。
沒辦法,誰要你那麼能表現,那麼能幹呢,啥事情都沖在前頭,不明白的人可不得把你當成第一責任人了。
如果再遇上幾個陰險狡詐的同事老闆,做事的時候躲得遠遠的,論功行賞的時候衝在最前面,那你吃悶虧是鐵板釘釘的。
可話說回來,這是自己種下的苦果,怪不得別人。
所以怎麼辦?
一開始就做好課題分離,明確好自己的邊界,把規則細節談清楚,把醜話說在前頭,不要模棱兩可權責不清,更不要等到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再後悔,那就晚了。
切忌輕易干涉別人的課題,保持時刻關注自己的課題,別人基於別人課題對你的評價你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都不用聽。
記住,你無法改變別人的想法,你能做的最大限度是提供建議,提供參考,而非真人上場替人家去干。
至於對方聽不聽你的建議,要不要順著你的意思去干,那是他的事情,他要解決的命題,你不要去推動說服,多做一個動作都是多餘。
腦子裡默念【關我屁事】和【關你屁事】,時刻用來提醒自己,不要對本該是別人承擔的結果去負責。
2. 學會對工作祛魅,不要美化你的局外事。
以前我和大家說過一個觀點,叫降低預期,學會祛魅,大多數工作對普通人的意義並沒有那麼重要。
它只不過是提供一個收入管道來保證我們有足夠的資源,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命題。
它只是一個輔助工具,幫我們實現人生的理想,或者任務,但它絕非任務本身。
只是這裡頭有區別,比如有的人做著做著,對工作產生了本能的興趣,發揮了自己擅長的能力,於是把工作當成了自己的人生命題,這沒毛病。
但是也有相當大一部分人,工作就只是工作而已,你對它絲毫建立不起興趣和熱愛,但這也並不妨礙你把它做好。
注意,這又是一個課題分離的時刻,你喜歡一件事情,和把它做好,完全是2回事。
比如我能把一份方案做好,並非因為我喜歡做方案,而是我做過了那麼多方案之後懂得一份好方案的邏輯是什麼,基礎框架在哪裡,亮點重點該在什麼時候展現才最有說服力。
換句話說,我掌握了這件事的底層遊戲規則,剩下的就是我怎麼利用規則而已。
這些都不是基於情緒,而是基於邏輯。我通過大量實踐總結出的方法論,SOP標準作業流程,這些統統不是語文問題,而是數學問題。
再比如廚師能炒好一盤菜是因為他愛炒菜嗎?
並不是,是因為他炒這個菜多了,總結出規律經驗了,懂得摸索客人的口味偏好了,明白如何【基於市場需求去開發尋找最優解】,最後熟能生巧了而已。
實際上很多有名的廚師都挺討厭炒菜的,但這並不妨礙他有能力把菜炒好。
我常常和大家說,一定要懂得人性再去做事情。
人性是什麼呢?是你投入越多,期待就會越大,一旦期待落空,失望也會越大,負面情緒也會隨之而來,如果你的定力不強,很容易在這個過程中演變成情緒黑洞,一發不可收拾。
那怎麼解決?從源頭解決,一開始就不要投入太多感情,懂得適可而止。
如果你眼前這份工作和你的人生理想並不一致,那它就是你的工具而已。
你要關心的是工資每個月是不是照常發,自己手上有沒有拿得出手的核心競爭力,不在這個公司幹了有沒有別的出路。
至於領導討厭你還是喜歡你沒那麼重要,只要你能解決領導的疑難雜症,幫領導保住位置,他就不敢對你怎麼樣。
給你的工作任務多了少了,領導和誰走得比較近,這些都對你沒有本質影響。
來了一個跪舔領導的人,人家搶走的是你的利益嗎?
根本不是,即使這個崗位不是他的,也不可能是你的。
領導會看不出來這是個跪舔的人嗎?既然能把這個崗位給一個跪舔的人,就說明這個位置需要的不是一個能幹實事的人。
領導有自己的考量,你猜錯了而已。人家搶走的本就是不屬於你的東西,那你為什麼還要操這個心。
而你,就不要輕易進別人的局,身處局外也不要過度揣測局內發生的事情,更不要美化自己沒能走成功的路徑。記住,這些跟你毫無關係。
你只用關心自己這個局裡發生的事情,然後學會把它當一個遊戲來玩,而不是當一個夢想去追,你才能做到遊刃有餘,處變不驚,慢慢的你才會上道了。
3. 圍繞一切有助於我來思考。
大多數人工作的出發原點是什麼?賺錢。那你就要圍繞賺錢這個核心點來構建自己的行動框架:
對你賺錢短期有益但長期有害的事情,你的行動是賺一票就跑,在視窗期關閉的時候趁早抽身,不要讓自己深陷泥潭。
對你賺錢短期有害但長期有益的事情,你的行動是先小規模投入看看,小範圍佈局試試,摸索一下規律,看一下苗頭,感覺到要起飛的趨勢了再加大投入,感覺到不靠譜了就儘早結束換賽道。
對你賺錢短期長期都有益的事情,一般人碰不到,這個得靠命。
對你賺錢短期長期都有害的事情,你說你理它幹嘛?
以上這個思考邏輯可以套用在任何事情上,但它難的不是想出這些行動框架,而是明確這個行動框架最中心的原點到底是什麼。
如果這個原點一天一變,今天是這個,明天是那個,你又想當又想立,那這個行動框架就一定是混亂的,是互相打架的,最後產出的結果也一定是糟糕的。
你都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幹嘛,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做事情沒有主軸線,就天天在原地打轉。
保持目標原點的單一性,最好只有一個大目標,而不是列個目標清單出來全都要。
這樣哪怕錯了,你也知道具體是哪條線錯了,而不是一堆線全錯了。
讀書的時候都學過控制變數法,那麼每次就應該只有一個變數存在,你才能理出條理出來。
這個變數是什麼?
做這件事,和不做這件事,到底能不能有助於我,有助於我哪個方面,是提升了認知,還是學習到了新的方法框架,還是長了記性和教訓,越具體越好。
記住,這是有且唯一重要的原點。
除此之外,不要給別人提供情緒價值,不要走入外部的評判框架,按耐住自己過分負責的心情,不要輕易走入別人的局,才能掌握自己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