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說完,李白說;李白說完,蘇轼說;蘇轼說完,唐伯虎說……這段時間你被“老祖宗”教育了嗎?“回答我”!
最近,在AI的説明下,教科書上的人物插圖好像都“活”了過來。“老祖宗”對現代人“貼臉開大”,“魔鬼”的感覺令人十分上頭,更有網友辣評“知識以一種粗暴的方式進入了腦袋”!
AI技術讓歷史人物“原地復活”,本質是技術賦能下傳統文化的破圈。就像李時珍用《本草綱目》怒懟熬夜黨,蘇轼用被貶經歷安慰打工人,這種“反差萌”既保留了歷史內核,又讓千年前的智慧與當代生活產生共鳴。更妙的是,普通人也能用AI工具參與創作,讓王羲之質問“為何沒有八尺大紙”,讓宋徽宗吐槽“當皇帝非我所願”。這種“病毒式傳播”的二創熱潮,推動文化傳承從單向輸出變成了全民互動。
但熱鬧背後也需要冷思考。好的創作既要“腦洞大開”,更要“心中有尺”。在追求娛樂性和趣味性的同時,我們必須堅守知識傳播的真實性和文化傳承的嚴肅性,不能讓創作流於跟風、獵奇和引流,變異為對歷史真實的消解。
說到底,AI只是工具,關鍵在如何運用。當我們用AI“復活”古人時,不妨多想想:如何讓賽博世界的“回答我”,變成現實世界的“記住我”?畢竟,讓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要有腦洞大開的創意,更要有尊重歷史的誠意。
文案丨李妹妍
出鏡丨姜雪媛
拍攝丨姜雪媛
剪輯丨姜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