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不僅推動了汽車技術的革新,也加劇了車型配置與功能上的競爭。曾經僅在百萬級豪華車上才能見到的配置,如今已逐漸下放到十幾萬至二十萬級別的車型中。然而,這些看似高端且實用的配置,在實際使用中卻未必能帶給消費者預期的滿意度,甚至在某些特定地區,部分配置顯得尤為雞肋。
其中,電子後視鏡便是一個頗具爭議的配置。儘管其以科技感十足的形象亮相,為駕駛者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但許多習慣於傳統玻璃後視鏡的駕駛者,卻難以適應這種電子化的轉變。電子後視鏡的畫面雖清晰,卻缺乏直觀性,讓部分駕駛者感到不適。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在西北地區,由於沙塵天氣頻繁,電子後視鏡的攝像頭極易被泥水遮擋,導致顯示幕瞬間“失明”,這無疑增加了行車風險。
電吸門則是另一個備受關注的配置。它以優雅關門的方式,贏得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特別是對於車內有小孩的家庭來說,電吸門能夠避免關門時的噪音打擾孩子。然而,電吸門的安全隱患也不容忽視。目前市場上大多數電吸門並不具備防夾功能,一旦到達吸合位置,便會強制關閉,這導致了不少手指被夾傷的案例。而在西北地區,由於人們普遍習慣大力關門,電吸門在這裡的實用性更是大打折扣。
副駕駛娛樂屏也是近年來興起的配置之一。它讓副駕駛乘客在長途旅行中能夠享受觀影樂趣,對於許多男司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緩解旅途疲勞的好方法。然而,在實際使用中,許多車型的副駕駛螢幕卻成了擺設。螢幕尺寸小、解析度低,使得觀影體驗大打折扣。在西北地區,由於道路多彎道,螢幕尺寸小還容易引發暈車。許多車型自帶的娛樂流量有限,看一會兒視頻就耗盡了,這讓不少消費者感到失望。
除了上述配置外,還有許多看似高端實則實用的配置在市場上存在。這些配置不僅增加了車輛的成本,還可能在特定地區引發安全隱患。因此,對於消費者來說,在選擇汽車配置時,應更加註重實用性而非盲目追求高端。同時,汽車製造商也應根據市場需求和地區特點,合理調整配置策略,以提供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