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智駕時代,無人駕駛汽車安全性幾何?
更新于:2025-03-25 22:57:17

全民智駕的趨勢正席捲而來。比亞迪在2025年2月10日發佈的智能化戰略,將高階智駕技術引入全系車型,預示著智慧駕駛技術正逐步“飛入尋常百姓家”。然而,在這股熱潮背後,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性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從技術成熟度來看,雖然智能駕駛技術取得了顯著進展,但距離完全成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依據通用標準,汽車智能駕駛系統分為L1 - L5共5個級別 ,不同級別代表不同的自動化程度和技術成熟度。目前,我國大多處於由L2向L3邁進階段,少數高端車型加裝了L3級高度自動駕駛系統,而L4級超高度自動駕駛系統和L5級全自動駕駛系統仍處在研發和實驗階段。部分量產車型雖加裝了L1、L2級輔助駕駛系統,但本質上還是輔助駕駛範疇。市場上能達到L4級別自動駕駛的車輛僅有一款且交付尚未啟動,車主雙手離開方向盤的行為仍具有極大安全隱患。

技術短板也制約著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性。高精度地圖研發尚未完善,目前自動駕駛技術發展最缺的就是給車“看”的高精度地圖。同時,5G技術距離商用還有一定距離,而高可靠、低延時網路對於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運行至關重要。另外,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還需要積累一定數量的資料庫,以應對複雜路況和各種突發情況。

在法規制定方面,儘管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等城市陸續發佈了法規條例支撐產業發展,如《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即將於2025年4月正式施行,《武漢市智慧網聯汽車發展促進條例》提出了智慧網聯汽車交通事故責任劃分等,但整體的法規體系仍有待完善。當前的道路交通法律法規大多是在有人駕駛的前提下制定的,對於無人駕駛汽車的上路規範、事故責任認定等方面還存在諸多空白和模糊地帶。

事故責任歸屬是無人駕駛汽車面臨的一大難題。一旦發生事故,很難界定是車企的責任、軟體供應商的責任,還是消費者的責任。武漢公佈的條例提出,智慧網聯汽車在當地發生道路交通安全違法、交通事故等行為后,不配備駕駛人或者隨車安全員的,將由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相關責任,但這隻是初步的探索,在實際執行中還會面臨各種複雜情況。

無人駕駛汽車還面臨網路安全風險。李彥巨集曾指出,應防範“無人”駕駛汽車被駭客攻擊、關鍵數據被控制而造成的巨大風險。若無人駕駛汽車的控制系統被駭客入侵,後果將不堪設想。

全民智駕的未來值得期待,但在無人駕駛汽車大規模普及之前,解決好安全性問題刻不容緩。只有技術成熟、法規完善、責任明確,無人駕駛汽車才能真正為人們帶來安全、便捷的出行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