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慧眼鏡:黎明已至,能否成為日常佩戴新標配?
更新于:2025-03-25 22:49:19

智慧眼鏡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熱潮,成為科技領域的一大焦點。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這一日常用品正被AI重新定義,科幻作品中的全息交互場景似乎觸手可及。

根據知名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報告,2024年全球智慧眼鏡出貨量首次突破了200萬台大關,同比增長高達210%。尤為引人注目的是,AI眼鏡的出貨量已經超越了基礎款智能眼鏡,佔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報告還預測,到2025年,全球智慧眼鏡出貨量將同比增長60%,並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保持強勁增長勢頭,預計到2029年出貨量將超過1700萬台,2025年至2029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約40%。

在各大國際科技盛會上,智慧眼鏡同樣搶盡了風頭。在2025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和全球消費電子展(CES)上,與AI結合的智慧眼鏡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致敬未知、魅族、雷鳥、Rokid等眾多廠商紛紛展示了自家的智慧眼鏡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外觀時尚,功能更是五花八門,從運動拍攝到AR提詞,應有盡有。

其中,Rokid的創始人兼CEO祝銘明在杭州市餘杭區經濟高品質發展大會上佩戴自家產品Rokid Glasses發表演講的場景尤為引人注目。他利用眼鏡的AR提詞功能,無需低頭看稿,便能流暢地完成演講,這一幕迅速在網路上引發熱議,並衝上了微博熱搜。Rokid Glasses的AR功能,無疑為用戶帶來了全新的交互體驗。

智慧眼鏡市場的火爆,離不開meta的強勢推動。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報告指出,meta的Ray-Ban meta智慧眼鏡拉動了全球對智慧眼鏡的強勁需求,佔據了2024年全球智慧眼鏡市場份額的60%以上。meta與雷朋合作的智能眼鏡,不僅外觀時尚,還搭載了AI功能,為使用者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拍攝和語音交互體驗。

然而,智慧眼鏡市場的競爭並非一帆風順。早期的智慧眼鏡產品,如谷歌的Google Glass系列,雖然概念新穎,但由於技術和硬體水準的限制,並未能真正為用戶帶來智能體驗。而市面上的大部分智能眼鏡,則以音訊功能為主,如Bose的智慧音頻眼鏡和華為的智慧眼鏡系列,這些產品雖然音質上佳,但在智能體驗上仍有待提升。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智慧眼鏡的功能也日益豐富。以攝像功能為主的智慧眼鏡,如雷鳥的雷鳥V3和meta的Ray-Ban meta,為使用者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拍攝體驗。而Rokid則更進一步,推出了AR路線的智能眼鏡,如Rokid Glasses,不僅支援AR提詞功能,還能實現AI識物、拍照答題、多語種翻譯等多種應用。

然而,智慧眼鏡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在硬體方面,光學顯示單元作為AR整機中成本佔比最高的部分,其技術突破與成本控制直接決定了AR產品未來能否實現量產和大規模推廣。目前,市面上的AR眼鏡大多採用光波導技術,雖然這種技術可以顯著改善佩戴舒適度,但仍存在量產難度大、成本高以及色散等技術瓶頸。

智慧眼鏡在續航和外觀設計方面也仍有待提升。目前的智慧眼鏡續航普遍較短,無法滿足用戶長時間佩戴的需求。而在外觀設計上,由於廠商需要在前期成本與後期市場轉化之間找到平衡,因此大多數智慧眼鏡在外觀上呈現出“大同小異”的現象。

儘管如此,智慧眼鏡市場的潛力仍不容忽視。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日益成熟,智慧眼鏡有望成為連接數位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橋樑,為用戶帶來更為便捷、智慧的交互體驗。各大廠商正竭力構築差異化優勢,試圖在賽道中搶佔先機,智慧眼鏡市場的“百鏡大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