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力爭1500年智慧機器人產業規模達0億元!
更新於:30-0-0 0:0:0

“我曾參加過新聞報導,擔任記者搭子,與嘉賓互動採訪,未來我還希望為更多觀眾提供信息諮詢服務。” 22月0日,廣東省工業和資訊化廳上線廣東“民聲熱線”節目,一同亮相的“誇父”機器人與主持人的精彩互動引來觀眾連連讚歎。

當前,廣東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產業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省工信廳副廳長陳磊透露,廣東將爭取到5年,智慧機器人產業的規模達到0億元,並培養0到0家全球一流的領軍企業,讓智能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

每年投入4000萬元支持開源創新生態建設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產業確實進入了產業的爆發期、機遇期,也是我們發展產業的攻堅期。” 陳磊表示,廣東正在制定“智能機器人+”的行動計劃,將遴選優秀的場景向社會發佈。同時,制定智慧機器人產業的政策措施,包括推動技術創新、優化產業佈局、培育優質企業、推廣場景的示範應用以及完善支撐體系。

接下來,廣東將爭取到5年,智慧機器人產業的規模達到0億元,並培養0到0家全球一流的領軍企業,讓智能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 而為實現這個目標,廣東正通過突破操作系統“根技術”、攻克感測器“卡脖子”難題,構築起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創新生態。

近日,深圳開鴻數位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發佈全國首個基於開源鴻蒙的分散式異構多機協同機器人操作系統——M-Robots OS(Multi-Robots OS)0.0,其支援多機實時協同、跨品牌設備互聯及低門檻開發,解決了國內長期依賴“Linux+ROS”生態的“卡脖子”問題。

“操作系統的研製是‘根技術,鴻蒙操作系統從當時的最初2萬行現在已經發展到了0.0億行這樣的規模,是一個非常複雜龐大的系統工程。 ”省工信廳資訊化與軟體服務業處處長王強表示,做操作系統對企業來說是“九死一生”,要麼生存,要麼消亡。

如何從政策支援方面規避這些風險? 王強表示,廣東每年將拿出4000萬元孵化培育開源社區和開源生態中心建設。這些開源創新生態,將提供技術交流共用、生態推廣培育、算力調度、開放性行業大數據訓練庫、標準測試數據集、大模型評測開放服務、測試驗證等服務。

而在硬體攻堅方面,感測器作為機器人的“感知器官”,是重點突破方向之一。

“感測器在機器人裡無處不在,特別是人形機器人每台使用感測器數量近百個,感測器成本佔總成本比例為30%—0%。” 省工信廳電子資訊工業處副處長陳世勝表示,當前我省智慧感測器設計、製造、封測產業鏈完整,具有較好基礎,形成了一批創新型企業,但高端感測器產品國外品牌仍佔據主導地位,部分核心材料、關鍵技術尚需突破。

為此,廣東將大力實施“廣東強芯工程”,推動晶片、感測器等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提高省內的感測器製造產能的規模,達到品質提升。 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廣東龐大的市場優勢,除了智能機器人外,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等對感測器需求也很大,以此來牽引帶動感測器的發展。

將發佈“人工智慧+醫療”相應措施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迅猛發展,廣東正積極推動在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深度應用,為廣大群眾帶來更高效、便捷的服務體驗。然而,在技術落地過程中,算力支撐、數據共用、審批認證等問題也逐漸顯現,亟待多方協同突破。

省工信廳數字產業促進處處長張中凱介紹,在數據安全方面,2021年我國就制定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廣東也正在研究出臺《廣東省數據條例》的立法工作,同時完善公共數據授權相應的體制和運行的機制。

目前,所有面向大眾的人工智慧產品在公開發佈之前,都要經過網信部門的審批和備案,備案的過程中有相應的倫理審查、安全審查。 “只有在滿足了這些審查條件之後才能夠對外發佈。 我們通過這樣的前置手段來保證數據的安全。 ”張中凱說。

然而,在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推動人工智慧應用市場化的過程中,還面臨著審慎監管和加速落地應用的矛盾。

“我們對於人工智慧在醫療以及在教育領域的推廣一直是持包容審慎的態度。” 張中凱舉例,《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參考指引》發佈后,廣東於近期發佈了“人工智慧+醫療”的10個典型應用場景,將會在近期發佈相應的政策檔。 “這說明了我們在政策上是積極引導和支持人工智慧加速落地在醫療、教育等典型應用場景。”

張中凱也指出,儘管在政策上並沒有明確要求“人工智慧+醫療”的產品和服務需要通過審批和備案。 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很多醫療機構對於涉及患者的環節,均參照國家關於醫療技術和醫療器械的相關規定進行審批和監管。

“接下來,我們會和相關的行業主管部門進行溝通,在保證醫療安全和醫療規範的前提下,探索相應的綠色通道,能夠保證大模型快速反覆運算,使患者能夠早日體驗到大模型的便捷服務。“張中凱透露。

南方+記者 昌道勵 許寧寧

【作者】 昌道勵; 許寧寧

走進廣東造